从对西方媒体两次参观说起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不久前,国内一家著名媒体的代表团拜访了瑞典最大的报纸《每日新闻》,瑞方派出了几乎全部负责对华报道的记者、编辑,其中一位是撰写涉华评论最多的名记者佩尔·阿林。询问他到过几次中国,答案令记者大为惊讶:佩尔只在1985年和2000年到过中国,累计停留时间不足3周,他能写出大量涉华评论文章,主要依靠的是对美联社、路透社等西方大媒体对华报道的二手材料。
无独有偶,《环球时报》驻美国记者不久前在美联社巴尔的摩分社参观时,一位美联社编辑不满地说,“你们中国根本没有新闻自由,连报道一起车祸事件都要经过国家领导人批准!”听到这番令人哭笑不得的“责难”后,记者问在座的人有谁到过中国?答案竟然是没有一个人。要知道,世界上有很多国家没有专门报道中国事务的记者,他们所有关于中国的消息都是转发西方通讯社的,而掌握着世界新闻报道话语权的西方主流媒体人士尚且如此,各国老百姓对中国的认识更是可想而知了。《环球时报》记者调查发现,各国百姓对中国的了解充满了“滞后”与误读,而一些了解中国的国外精英人士却常常有意无意地片面介绍中国。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对本报记者表示,“让外界接受一个国家从落后到强大的急速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外部世界在对认识中国的调试上也不可能是一朝一夕之功。对此,中国必须有充分的耐心和智慧”。
老百姓对中国看法五花八门
长期在国外生活的中国人,几乎都有被当地人问及有关中国的“可笑”问题的经历。去年年底,在举行诺贝尔奖颁奖仪式的斯德哥尔摩音乐厅外,几位瑞典友人对本报记者轮番发问:“中国人知道诺贝尔吗?”“中国如果举办颁奖仪式,人们是不是都穿着唐装或长袍?”本报驻英国记者也被人问到过,中国人是不是爱吃猫肉、老虎肉。一位日本网友曾向记者好奇地发问:“中国共产党是不是要求13亿人想法一致?”几个泰国学生赴中国留学前,也认真地咨询要不要带方便面和被子,因为“据说中国的被子质量差”……
其实,说外国民众对中国一无所知有些冤枉,很多人知道中国餐馆、唐人街、熊猫、长城,还知道中国最流行的一道菜是宫保鸡丁。远在非洲的尼日尔商人阿齐姆没来过中国,但他经销的商品一大半是中国货,在他看来,中国和日本一样富有。阿齐姆年轻时见过中国援外专家,吃过中国专家组的大米饭,他知道毛主席、周总理,却说不出此后中国领导人是谁。阿齐姆不识字,却知道中国的首都是北京,因为他会唱《我爱北京天安门》,不过,他以为中国最大的城市是东莞,因为他的“上家”都是从东莞转手货物的。
通过调查,《环球时报》记者也发现,绝大多数国家的百姓其实不光不了解中国,什么美国、日本、俄罗斯,不管知名度多高,只要跟自己的生活没关系,他们都缺乏了解的欲望。“中国的政治制度?问我这个作什么?”多哥的洛美大市场里卖箱包的老太太伊莱娜觉得记者的提问纯属多余,因为大多数本地人连自己国家是什么“政治制度”、甚至连“什么是政治制度”都说不出来。瑞典《城市报》前段时间进行的调查显示,当提起美国时,瑞典人印象中排名前三位的关键词是伊拉克、麦当劳和好莱坞;而说起俄罗斯,排在第一位的竟然是克格勃;至于中国,排位靠前的是中餐馆、廉价商品和共产党。
外国百姓为什么对中国如此“无知”,瑞典国际问题研究所的中国问题专家约翰·拉格奎斯特对《环球时报》记者解释说,“对于中国的印象,多数人只停留在历史的记忆,或是从媒体的报道中得到的,这些人往往会人云亦云;还有的人虽然去过中国,可由于接触的层面过于单一,对中国的了解也只停留在某一方面,或者认为中国很发达,或者认为中国问题多多,但这些人的说法往往会成为媒体的论据”。拉格奎斯特在其新书《中国在全球化的中央》中说,一个外国人生活在瑞典的一个城市,就可以基本了解瑞典的全貌;但一个外国人至少要在中国的10个城市生活过,才能对中国有个大概的了解,因为每个地方的发展水平、人们的思维方式甚至当地方言,都完全不同。他提醒那些想了解中国的外国人,“至少每年去中国一次,否则你一定会以为自己走错了地方,因为这个国家无论是什么地方,不是每年,而是每天都在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