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采访阻力重重
除了媒体,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地方官员不仅存在主观臆断草率归责的问题,而且与之相伴的是他们客观分析问题和严谨工作态度的缺失。
比如,菲当地官员在事发后并未及时收集糖果残余进行化验以查明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的真正原因。当地政府仅在调查组抵达马德里杰里斯镇后才匆忙根据家长和老师的描述在市场上重新购买了6包糖果样品,其中5包为学生指认曾食用过的糖果,另1包为菲律宾当地产品。糖样于10月11日,即事发后第8天,才送达菲卫生部下属的食品和药品局等待检测。但鉴于当日学生食用的糖样已不在,检测是否能找出造成学生身体不适的真正原因令人怀疑。
整个事件更令人怀疑的,是本报记者在事发地采访遇到的阻力。最明显的一点是学校老师和地方卫生官员似乎早已“对过口径”,在谈话中有意强调是“中国糖果”的问题,由于不同人对现场的表述千差万别且各种版本说法互有冲突,让人听了一头雾水。虽然菲律宾乡镇村民大多纯朴善良,但由于他们知识程度有限,往往容易被媒体和当地官员错误引导。为圣奥古斯丁小学学生诊断的班踏亚地区医院也不愿向记者提供诊断报告,院方称必须得到省长授权才能出示已封存的诊断报告。
菲方检验方法存在偏差
10月19日,菲律宾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公布了对马德里杰里斯镇卫生官员收集上报的部分糖样的化验报告。报告称,在已完成的两种糖样检测中,本地产的Frooty棒棒糖甲醛含量检测呈“阴性”;而疑似中国生产的“Putok-Putok”跳跳糖检测呈“阳性”,不符合菲食药局的有关规定。
但食药局的报告并未指出甲醛含量具体是多少或是否达到能对人体构成危害的程度,在记者的一再追问下,马德里杰里斯镇所在省宿务省的卫生主管官员吉安戈说:“由于食药局掌握的糖样有限,尚不能断定是跳跳糖的甲醛含量过高导致学生身体不适。”
中国调查小组在菲期间已与菲食药局沟通,以详尽的数据和文献报道说明了菲方目前有关甲醛限量的标准是不科学的。菲食药局官员也表示注意到有关甲醛可以在自然界存在的观点,并表示今后菲方有可能对其标准进行修改。
19日公布部分检测结果时,菲食药局人员承认糖样在菲检测甲醛呈阳性并不代表这些糖样就是发生食品安全事件的真正原因。这种谨慎态度虽值得肯定,但知晓这个道理的人毕竟是少数,由于先前媒体的渲染和非客观报道,菲民众心理对“中国制造”的糖果已有阴影。记者在离开圣奥古斯丁小学时,一名调皮的学生故意用生硬的英语说“Made in China”而后做恐惧状颤抖。
或许这只是小孩子一个淘气的把戏,或许“中国制造”商品在海外受到太多莫名的冤屈,但不容置疑的是,中国采取多种途径维护出口产品在海外的声誉已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