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射系统
万事俱备 静等“老天”帮忙
在我国的3个航天发射场中,只有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具备发射长征三号甲等大推力火箭的能力,因此,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责无旁贷地承担了这一重任。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组建以来,先后成功组织了“亚洲一号”“澳星”“风云二号”等50多次国内外卫星的发射。
嫦娥一号卫星为何选择在10月底发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气象室高级工程师郭学文22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除了天文学方面的考虑外,气象条件也是重要因素,因为10月份是西昌发射卫星的“黄金季节”。
西昌地区海拔高、纬度低、落区人口稀少,是发射卫星的理想地理位置,然而气象条件却是我国几个卫星发射中心中最复杂的。场区处于我国三大强雷暴区之一的西南雷区边缘,雷雨对流天气多,对发射任务影响极大。“但进入10月份以后,影响发射场区气象的不利因素逐步减少,气象条件趋于稳定。”郭学文说,这为卫星的成功发射创造了有利条件,也是西昌发射卫星大多选择在这一时段的原因。
郭学文表示,“嫦娥”飞天必须具备这样几个气象条件:第一,没有强降水。在整个发射期间,也就是在4-8个小时内,不能有超过1毫米即小雨以上的降水。第二,无雷暴或闪电。第三,地面风不能大于14米/秒,也就是必须低于5级。“至于气温、能见度等,对‘嫦娥’飞天不会构成实质性影响。”郭学文说,“卫星发射准备已全部就绪,只待老天帮忙。”
测控系统
遥控操作“嫦娥一号”
测控系统是绕月探测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负责运载火箭发射和嫦娥一号卫星整个飞行任务期间的轨道测量、遥测监视、遥控操作和飞行控制,以及嫦娥一号卫星探测应用期间任务计划的实施与操作管理,并通过高精度的测定轨,为地面应用系统科学探测数据的处理提供轨道数据保障。
地面应用系统
接收“嫦娥”探测数据
地面应用系统是唯一能接收嫦娥一号探测的科学数据的系统,它将承担多项任务,这包括依据绕月探测工程的科学目标制定绕月探测工程的月球应用科学计划;确定月球探测器中有效载荷的工作模式和探测计划;调度月球探测卫星上的科学探测仪器进行数据的采集;并根据科学目标对嫦娥一号的轨道和姿态提出控制指标。
链接:探月方式
我国探月起点较高
人类对月球的探测迄今为止已有数十年的历史,无人月球探测也经历了多种方式。
一是掠月探测。月球探测器从距离不等的月球近旁飞过,在飞过月球的短时间内,对月球表面进行摄像,或利用仪器测量月球的重力场、磁场或周围辐射环境。这是最早的探月方式。
二是硬着陆探测。月球探测器直接撞击在月球表面,在坠落前的瞬间,可对月球表面进行近距离、高分辨率摄像,也可以测试月表的硬度等。
三是绕月探测。月球探测器进入环绕月球飞行的轨道,在100千米至数百千米的高度上,在较长的时间里,对大部分月面进行摄像和环境探测。
四是软着陆探测。探测器在月表面软着陆,然后进行原位探测,或采用月球车在月面上巡游,对大范围的月面进行现场考察。
五是自动采样并返回。探测器在月球上软着陆,自动采集月球岩石和土壤样品并返回地球,然后在实验室对样品进行精细的分析研究。
我国的探月工程以高起点起步,嫦娥一号卫星直接采用绕月探测方式对月球进行探测。(来源:京华时报 编辑:肖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