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承担四大任务
[ 2007-10-24 09:29 ]

嫦娥一号卫星两侧面示意图。制图 黄闵

    嫦娥一号卫星两侧面示意图。制图 黄闵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除运载火箭系统之外,绕月探测工程还有卫星、发射场、测控和地面应用等四大系统。此次绕月探测工程卫星“嫦娥一号”,是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它于2005年年底完成卫星初样产品的研制和相关试验,今年8月完成产品研制,并通过各项试验考核验证。

卫星系统

“嫦娥”须完成四项任务

嫦娥一号卫星选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并进行了适应性改造。其外形与东方红三号卫星相似,卫星本体为一个2.22米×1.72 米×2.2米的六面体,两侧各装有一个大型展开式太阳电池翼,当两侧太阳翼完全展开后,最大跨度可以达到18米,重量为2350千克,设计工作寿命为一年,将运行在距月球表面200千米高的极月圆轨道上。

据介绍,嫦娥一号卫星由9个分系统组成。嫦娥一号卫星将直接执行月球表面三维影像探测、月表化学元素与物质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和地月空间环境探测等4项科学任务。其中,卫星上的微波探测系统将负责探测月壤厚度;X射线谱仪将负责测量月球表面元素的种类和丰富程度;而星敏感器承担对地、对星、对太阳的跟踪;干涉成像光谱仪、CCD相机和激光高度计探头共同承担月球表面三维影像探测任务;太阳风离子探测器负责探测地月空间环境。

专家介绍,我国的航天器已经到达的距地球最远的距离为7万公里,而月球距地球38万公里,而且月球以及月球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关系非常复杂,所以嫦娥一号卫星与一般的地球卫星有很大不同,在轨道设计、测控、制导导航与控制、热控和数据接收天线研制等方面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和关键技术。

比神舟六号多9倍指令

月球探测工程中心副主任郝希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嫦娥是我国传载千年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寄予了人们的无数美好梦想,所以,在第一次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会议上,决定将我国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卫星命名为嫦娥一号。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专家昨天(10月23日)也接受了记者采访。专家透露, “嫦娥一号卫星飞行控制是目前我国发射的航天器中最复杂的。”

嫦娥一号卫星燃料的重量约占总重量的一半,奔月过程中需要下达各种指令2000多条。相比之下,我国发射的神舟六号飞船仅需3次左右的轨道控制,下达200至300条指令。

征途中需10次保驾护航

昨天(10月23日),北京航天飞控中心总体室主任助理陈显峰详细介绍了卫星发动机10次点火控制的全过程:

第一次点火,抬高近地点:火箭把卫星送入轨道约一天后,地面注入指令,卫星主发动机点火实施变轨,将近地点抬高到约600公里,让卫星经过测控站上方时速度相对减少,便于后续控制。

第二、三、四次点火,让卫星不断加速:这3次变轨目的都是加速,每变轨一次,卫星的速度就增加一点,通过3次累积,卫星加速到10.916公里/秒以上的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的最低速度,向月球飞去。

第五、六、七次点火,修正卫星的飞行方向:从地球扔一块石头到月球上的概率,相当于用步枪击中20公里外靶子靶心的难度。要知道,即使是奥运射击冠军,超过两公里也很难打中10环。因此,嫦娥一号卫星计划在地月转移段的第17小时、41小时、90小时前后,3次发动机点火进行中途修正。

第八次点火,紧急“刹车”捕获月球:当卫星终于看到月球的时候,如果不能成功“刹车”,就会沿切线与月球擦身而过,飞向距离地球200万公里以外的深空,永远错过与月球“约会”的机会。

第九、十次点火,建立精确的绕月工作轨道:通过这两次变轨,卫星建立起周期为127分钟的绕月球两极飞行的圆形轨道,完成调整姿态,使科学探测仪器对准月球进行探测,太阳帆板对准太阳吸收太阳能,天线对准地球传输数据和接收指令。至此,卫星完成总里程100多万公里的奔月行程,开始科学探测工作。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