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眼中的中国茶文化:领略一个高雅的中国
[ 2007-08-30 14:55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英国《金融时报》安德鲁杰弗德(Andrew Jefford)文章:西方人眼中的中国茶文化。全文摘录如下:

中国是一门学问。了解这个国家似乎与学习中文同样困难。据说,商务游客很快被淹没在中国城市的海洋里,他们四周是迅速崛起的高楼大厦,他们会在私家餐馆包间里边看电视边享用晚餐,以及去卡拉OK唱歌。同时,这些将自己定义为观光客而非旅行者的人,会在闻名遐迩的长城上漫步,在宽阔的江河上航行,品尝一些不可思议的食物,逛商场,然后回家。不管怎样,开放的新中国有时候似乎与封闭的旧中国同样令人难以捉摸。

要解开其中的错综复杂,要么需要面对疑问时施放出勇气(虽然困难但是值得——解决问题、良好的幽默感和诚实比其反义词在中国更为常见),抑或要求你对鸟类、园艺、火车、艺术等具有特别的兴趣——这些事物将你带往比夜总会和游艇更为陌生、也更具有教育意义的地方。茶也能做到这点。茶生长在中国南方,深受全中国人的喜爱,它不仅会将你带到中国一些风景最为迤逦的地区,而且在品茗过程中,它还会带你透过中国不佳的公众形象,领略一个更美好和更高雅的中国。

我自己的中国学问并不完善,因为我曾以为,中国古典绘画中广袤平坦的风景,比忠实地描绘一个地方的手法更具精神层面的意义。那些如同昆虫般微小的人影在水流缓慢的江河与陡峭的山峰之间移动,教育人们虚怀若谷,灌输平静的心境,强调世事无常,而不是对现实的反映。没有其它哪处风景能够如此开阔,不是吗?游历中国这个茶的国度,那些相同的风景将一一呈现在你的面前,在一些伟大画师的笔下,松树生长在峭壁顶峰,而静谧的山谷中淌过涓涓的流水。就连对飘忽不定的雾霭的刻画都是那么生动。茶树对雨量的要求,是伦敦年降雨量的两倍以上,而多云的天气加上高湿度,构成了茶树盎然生长的完美环境。

中国大多数地区多山。低地被征用来从事生产性农业耕作,以养活中国13亿人口,因此可被移往高处的农作物都会被移向高处。茶非常适合这种方式——实际上你可以在许多地区开辟一小块茶园,所做的工作无非是清除杂草,让野生天然的茶树自己享受阳光和温暖的气候。“茶园”非常准确:修剪成形的小茶树被移植到阳台和花架上,乍看像是郊外园艺非常青睐的那种垂落的女贞灌木,或是像一些蔬菜雕刻家手下大胆的作品。在福建省武夷山的大红袍峡谷里,这种植物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唐朝。在首批维京海盗突袭林迪斯法恩岛(Lindisfarne)的同一时期,在这个流水淌过层层沙岩和砾岩的幽静山谷里,人们砍伐竹子,腾开地方种植茶树。

除了大红袍和据说同样混合着岩石与苹果香气的乌龙茶以外,武夷山还盛产正山小种红茶:产自武夷农场(Bohea Farm)。这里最上等焙制的茶叶取自野生茶树的农场。自15世纪以来,一直在生产茶叶,坐落在龙川大峡谷内的桐木村,这是一处具有环保价值的自然保护区,公众只能进入山谷中的低处。

春季,台湾红松木燃烧的烟雾从木制窑炉顶缭缭升起,就像马匹在雨中慢跑后背上升起的水汽一样;屋檐下,烘制枯萎卷起的茶叶放置在巨大的竹制托盘上,飘出与泥煤非常相似的炭香。正山小种的精妙,使得便宜的茶叶品尝起来如同烤焦的面包。在中国,武夷山被视为红茶的发源之地。事实上,这里出产了首批出口至英国的茶叶,意味着武夷山在17世纪时成为了茶叶的代名词,蒲柏(Pope)[在《夺发记》(The Rape of the Lock)里]和拜伦(Byron)[在《唐璜》(Don Juan)里]曾经用过这一称谓。伟大的苏格兰植物学家罗伯特?福钦(Robert Fortune)曾代表英国东印度公司(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种植大吉岭茶,从而结束了中国茶叶的垄断局面,他在19世纪中叶游历3年,期间拜访了武夷山。他后来写道:“在我一生中,从未看过如此宏伟、如此壮观的景象。我的左右两侧耸立着高山,而我面前是一望无垠的平川,整个中国似乎被山脉分割开来。”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