诽谤
征服冰穹A之后,2006年初,中国南极科考队传来一则消息,在中山站附近计划建设一部高频雷达的选址工作已经完成,该雷达将主要用于对极地地区空间环境的探测和研究。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民用科学项目取得重大进展的新闻,却引起了大洋彼岸美国的“严重关切”。
2006年2月2日,美国《世界论坛报》发表了一篇报道,题为《中国南极雷达可能破坏美国间谍卫星》。在一番近乎荒诞的描述中,美国“军事专家”分析,中国在偏远的南极建立高频雷达具有军事用意,因为美国侦察卫星多数要经过南极上空,一旦雷达发射反间谍光束,就可以对美国的卫星形成干扰或破坏。该报道还特别强调,“中国的空间项目与美国完全不同,均与中国军方操控有直接关系。”
《世界论坛报》还说,这部高频雷达天线阵共由20个天线单元组成,其中主天线有16个天线单元、副天线有4个天线单元,每个天线高20米,天线间距约14四米,天线阵总长度约230米。
但台湾高等政策研究会研究员廖文中认为,“雷达只有230公尺的天线阵规模,只是实验性的用途。”
还有评论指出,虽然这部雷达部署在南极,而资源卫星、侦察卫星等对地观测卫星也都是在极地轨道上运行,然而,只要对雷达常识略知一二的人都能知道,气象雷达的功率、探测精度和对小型高速目标的跟踪能力,根本无法与极为尖端的太空目标精密跟踪测量雷达相比。而美国侦察卫星的运行轨道再低,也不会低至进入大气层的电离层,除非这是一颗将坠入大气层失事焚毁的卫星。
“反观美国这些‘专家’的担心,倒是不打自招地暴露了美国才是真正利用极地空间对他国实施侦察拍照,进行电子刺探等军事活动的活跃分子。”
担忧
对中国南极雷达的诽谤,无疑是美国国内“中国威胁论”持续发烧所带来的“后遗症”,而这种疑虑甚至担忧,稍加变形就迅速传到了北极。
2006年8月3日,美国军方和政府智囊机构成员乔布夫撰写了《潜艇与新北冰洋》一文。文中警告,全球气候变暖,将使北极冰层迅速解冻,而北极自然资源和新航道的惊现,将导致一场国际“冷战”拉开帷幕。
布夫还耸人听闻地预测,参加这场“冷战”的,除了与北极有着密切地缘关系的挪威、丹麦、加拿大、美国以及俄罗斯5国外,中国“具有特别的挑战”——“这片冰封的海洋距美国本土实在是太近了,破冰而出的潜射弹道导弹不用10分钟就可打到美国腹地,因此,只要中国的第二代弹道导弹战略核潜艇利用新航道在北冰洋水下建立起长期固定的巡航值班机制,其海基战略核报复力量就真正实现了对美国的威慑,而华盛顿、纽约、芝加哥都在其打击范围之内……”
为了支持自己的结论,这位风险分析师还设想,中国可能在俄罗斯的堪察加半岛获得使用潜艇基地的权利,它将比美国位于班戈的潜艇基地更接近白令海峡。“继印度洋和西太平洋之后,北冰洋将成为中美潜艇攻防战的第三个角力场。”
面对“新北极时代”,美国军方其实已经有所行动,比如五角大楼和参议院军事委员会都有机构在研究新的北极形势。布夫不但要求军方增加拨款,还和这些机构的人员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北极遏制”战略,那就是,以绝对的优势“打消”各国对北极和北冰洋的战略念头,具体包括:
加大对北冰洋的战略巡逻力度,其中至关重要的是潜艇力量与反潜部队的建设;强化美国在北冰洋的水下力量存在;加强美国新伦敦潜艇基地,波特茅斯造船厂,以及整个美国东海岸“后院”的反潜与防空建设,以防“背后偷袭”。
最后,这位“冷战”主义者还不忘特别强调,必须强化与北极有着密切地缘关系的挪威、丹麦、加拿大等国的关系,结成新的“北极利益同盟”,以共同防范“新威胁”。(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肖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