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纽约时报》8月14日文章】题:踪影难寻的大思想(作者美国南加州大学安嫩伯格·诺曼·利尔中心高级研究员尼尔·加布勒)
美国《大西洋月刊》7/8月合刊推出“本年度十四大思想”。请深吸一口气。这些思想包括“华尔街:一如既往”(排名第六)、“无事能保密”(排名第二)和本年度最大思想 “中产阶级的崛起——不过不是我们的”,是指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经济日益强盛。
不再那么在乎思想
现在请呼气。你会觉得,这些思想似乎无一特别值得屏息以待。实际上,这都称不上思想,更像是经验之谈。但的确不能怪罪《大西洋月刊》错把老生常谈的东西当成真知灼见。思想已今非昔比。从前,思想可点燃辩论的火焰,激发不同的思考,引发革命和根本改变我们的世界观。
思想能够渗入大众文化,让思想家名扬世界—— 尤其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还有莱因霍尔德·尼布尔(美国神学家)、丹尼尔·贝尔(美国社会学家,其著作对美国政治经济有很大影响)、贝蒂·弗里丹(美国作家、社会活动家和女权主义者)、卡尔·萨根(美国天文学家、宇宙学家)和斯蒂芬·杰伊·古尔德(美国古生物学家、进化生物学家)等等。其思想本身就可以闻名于世:比如“意识形态的终结”、“媒介即讯息”、“女性的神秘感”、“大爆炸理论”、“历史的终结”等。
如果当今我们的思想似乎变小了,不是因为我们比前人愚钝,而是因为我们不像他们那么在乎思想。实际上,我们生活在一个思想日趋式微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令人深思的大思想,如果不能很快转化为金钱,其内在价值就微不足道,结果造成产生这样思想的人和传播这样思想的出口越来越少,尽管现在有互联网。大胆的思想几乎已经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