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为了商讨当时的美元疲软和石油危机问题,美英德法意日加(拿大)召开峰会,组成了G7集团,随着俄罗斯颇具争议的加入,最终形成了今天的G8。1990年代末期的金融危机与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催生了G20 。中国在金融危机中的神奇表现,又有人惊呼G2时代的到来,然而G2的说法已然是悄然无声。G8,G20和G2,一夜之间,世人似乎被诸多的“G”弄得一头雾水,治理这本已纷乱的世界,到底需要多少G?
无论是从过去还是到可以预见的未来,G8毫无疑问是标准的“大国俱乐部”。然而,时过境迁,面对更加纷繁芜杂的世界,G8也显得力不从心,特别是当面对中国和印度新兴市场国家话语地位的提升,G8是否会变身G10,或者是形成“G8+2的”对话机制,这都是G8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如果G8扩容,那么谁有资格成为这一“大国俱乐部”的新成员,扩容的最终边界在哪里?进入G8集团,成为获得大国身份的象征,那么对于一些没有能力加入的国家而言,是否意味着将进一步丧失对于国际事务的发言权?如果采纳G8+的对话机制,那么,随着对话对象的增加,对话议题会更加多元化,这无疑会分散G8处理战略性议题的精力。
与G8相比,G20更具有广泛性,为新兴市场国家提供了更多参与全球经济事务的机会和发言权。 但是,在G20机制当中, 无论是经济比重,还是引领国际经济议题的话语权,都是其它成员国目前难以相背。面对G20,这一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定位尚不明确的机制,G8 的优势在于,八国内部沟通机制更加成熟与多元化;自身与其它地区性组织以及非G20成员国存在更加广泛的联系; 垄断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以及重要国际经济组织的人事权。另外,面对G20的竞争,G8成员国在G20框架下很可能将更加强调八国在重要议题中的立场一致,以更加默契的态度悄然加强自身对于国际事务的影响力。
区域化的外溢,是全球化的重要动力,另一方面,也成为了全球化的悖论。此次G8峰会中的议题,无论是备受世人关注的核安全,还是法国力主的互联网管制,以及中东与非洲地区安全形势,其影响力不仅局限于某一地区,或者问题的解决都不再仅仅依赖于某些国家或者是一两个相关国际组织,这也就是国际社会倡导全球治理的意义所在。如果没有“兼济天下”胸怀的全球正义为伦理支撑,全球治理必然流于虚言,甚至沦落为大国继续垄断国际事务主导权的话语工具。如果失去了公平与正义,无论有多少个“G”的国际组织也可能是“龙多不治水”。
(作者:王沛然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 编辑:孙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