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关注的2018年和2022年世界杯的申办大战2日尘埃落定。俄罗斯和卡塔尔分别击败各自对手,成功获选。让人更加感到意外的是,英格兰和澳大利亚在第一轮分别得到了2票和1票,输得脸面全无。英国《卫报》记者保罗·海沃德发表文章说,俄罗斯赢得世界杯举办权令英格兰蒙羞。文章摘要如下:
这是短短6个月以来,英格兰第2次被世界杯击垮。现代足球的发源地先是在南非1-4惨遭德国羞辱,而后又在苏黎世被斩钉截铁地严词拒绝。
昨天,英国首相卡梅伦、威廉王子和贝克汉姆的“穿梭外交”只能赤裸裸地暴露出这么一个讯息,英格兰的申世已经和国际足联残酷的政治现实完全脱节。俄罗斯总理普京都未现身投票现场,就一举击败了我们的英国首相。当投票结果揭晓后,普京又抽出空来回忆起二战时列宁格勒遭炮轰的那段岁月,他说正是足球帮助俄罗斯人民熬过了那个时候一穷二白的“悲惨”生活。本次申世投票,英格兰在22张选票中仅获2张支持票,首轮即遭淘汰。心情大好的普京向国际足联的执委表白道:“对于你们的决定,我们深感荣幸。我们从内心深处感谢你们,谢谢!”
让英格兰姗姗来迟的申世攻势都魂归天际吧,国际足联根本就对三狮军团不屑一顾。上至唐宁街10号,下至英格兰申世代表团,他们都完全误读了国际足联发出的讯息,尽管在整个宣传攻势上花费了1500万英镑,最终还是不敌旨在通过足球进行城市基建改革的俄罗斯。看看普京在投票几小时前都在干些什么吧,他参加了CNN拉里·金的访谈节目,试图拿掉“维基解密”网站扣给俄罗斯“黑手党国家”的帽子,然后又接受了多家媒体的采访,反复对“黑手党国家”的指控予以否认。就是在如此不利的局势下,普京还是能够帮助俄罗斯力挽狂澜,这也进一步表明了国际足联那令人发指的铜臭味。
俄罗斯最终在第2轮拿到了22张选票中的13张支持票,以绝对优势胜出,而则是在第4轮以14-8淘汰美国,夺得2022年世界杯的主办权。
在饱尝失败痛楚之余,英超CEO理查德·斯库达摩尔甚至开始怀疑英格兰以后还有没有机会举办世界大赛。他说:“我几乎觉得我们其实只是国际足联的备胎,只要有突发情况我们就可以随时上位。考虑到这一点,我们也许永远都不会再有主办机会了。”
1966年那阳光普照的英格兰之夏,博比·摩尔在温布利球场高举雷米特金杯的场景已经褪至记忆深处。相较于2006年,英格兰此次的申世宣传更为用心,结果反而是更为惨淡。上一次,我们得到了5票,而这一次在首轮才仅获两票,其中1票还来自于英格兰申办2018年世界杯的负责人杰夫-汤普森。
如此看来,在普利茅斯、布里斯托尔和米尔顿凯因斯等足球老城观看世界杯比赛的前景,只得到了1位中立者的支持,另外那20票即使是卡梅伦和贝克汉姆也都无力挽回。
面对着苏黎世国际足联大厅大批聚集的倾听者,布拉特高声说道:“我们步入了新大陆!”英格兰足坛两大传奇阿兰·希勒和莱因克尔在得知投票结果后面如死灰,那表情似乎是刚刚经历完一场点球失利。在这令人绝望的拒绝背后,我们见证了英格兰浪漫主义情怀与国际足联的同床异梦。为了开拓后苏联帝国和中东海湾地区的富饶疆土,国际足联的大佬们已经急不可耐。
布拉特说:“还从来没有哪一届世界杯在东欧、中东或阿拉伯国家主办,而这些地方的人们已经等待良久。谈到足球的发展和传播,作为国际足联主席,我很高兴。”
对英格兰申世起负面作用的还包括英超联赛的过度强势、奢华过分的宣传攻势和无孔不入的英格兰传媒。就在不久前,《星期日泰晤士报》就曝光了两名国际足联执委倒卖选票的丑闻,随后又是BBC的《全景》栏目声称国际足联收取了总金额高达1亿美元的贿赂。当被问及英格兰媒体的穷追不舍是否给申世产生了不良影响,斯库达摩尔回应称:“反正他们没帮什么忙。”
在投票仪式上,布拉特一脸虔诚的说:“在足球领域,我们要学会接受失败。”对于失败,英格兰在今年已经体验得足够多了。若获得2018年世界杯的主办权,英格兰很可能会一举打破英超联赛和国家队实力不均衡的现状。然而,国际足联诡秘的政治嗅觉让英格兰的这种想法显得幼稚至极。当俄罗斯胜出的那一刻,最先跳起来庆祝的是俄罗斯巨富阿布拉莫维奇,他既是切尔西的老板,也是普京亲密的政治伙伴。卡塔尔国王哈马德也在胜出的时候情不自溢:“感谢你们相信改变的力量!”
对于此结果,希勒哀叹道:“如果这次我们都拿不到主办权,我们以后还有机会吗?我这辈子都没亲眼看过英格兰举办世界杯,上一次还要追溯至1966年,所以这一次我真的十分渴望能够成功。现在这结果就好比在比赛结束后你离开球场,然后嘴里不断嘟嚷‘我已经尽力了,我已经尽力了。’”
英格兰人都在尽力压抑自己的痛楚,只有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提到,国际足联急需进行内部改革。斯库达摩尔则是呼吁英格兰球迷在切尔西、阿森纳和曼联那儿去寻求安慰。他说:“其实整个英国足球的根基并没有改变,不是么?球迷还是会在周六为自己的主队呐喊助威,球员还是会继续踢球。足球还是朝着它的预定轨迹在英格兰发展着。”话虽如此,但在布隆方丹和苏黎世,这些所谓的“根基”已经变得愈加滑稽和令人不安了。
(来源:中国日报网 胡芝诚 编辑:陈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