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卢日科夫在莫斯科整整做了18年市长,尽管他曾被称为“莫斯科政治强人”,但他充其量只是莫斯科的强人,严格地说,只是克里姆林宫外莫斯科的强人而已。短短几天内,3家电视台的狂轰滥炸,远在上海的总统一纸公文,这个昔日的“强人”虽然兀自嘴硬,却也只能收拾行李,乖乖挪窝了。
对于他的下台,人们说法不一。有的评论认为,这是俄政府整肃贪腐的一环,卢日科夫以权谋私,在莫斯科市政工程发包中偏袒妻子叶莲娜.巴图里娜,使后者成为暴富的新贵,因此成了先烂的出头椽子;有的人指出,卢日科夫对反对派(不论自由派或同性恋者)打压严厉,积怨甚深,加上不久前俄罗斯西部大火,卢日科夫不但救火不力,还中途溜去奥地利度假,引发许多反对声浪,因此被解职;还有人认为,他在几周前攻击梅德韦杰夫是“普京傀儡”,试图挑拨总统和总理间关系,结果被普京和梅德韦杰夫联手拿下。
这些说法都有各自道理,却忽略了一个事实:这出戏的舞台并非莫斯科,而是整个俄罗斯联邦;唱戏的主角是梅德韦杰夫和普京,而卢日科夫仅仅是个配角。
正如美国《华盛顿邮报》一篇文章所指出的,整肃卢日科夫,反映出梅德韦杰夫急于摆脱普京傀儡的影子。卢日科夫虽然早在叶利钦时代就上台,但真正崭露头角,却拜了与普京结盟所赐。他与普京结盟的十多年,后者将原本一盘散沙的俄联邦政治格局重新洗牌,制造出如今统一俄罗斯党一家独大、反对党甚至要由普京“人造”的局面,而前者则在莫斯科大兴土木,锻造了一个现代化的新都市,并重建了社会福利和养老体系。但正如俄罗斯著名政治分析家迪米特里.奥莱什金所言,直到今天,人们还很难区别俄罗斯联邦的政策哪一条是普京的意思,哪一条又是梅德韦杰夫的,并习惯性地都归为“普京的意思”。
回顾当初,知名度很低的普京乍登高位就点了“几把火”——解除叶利钦女儿塔基亚娜职务、逮捕尤科斯公司负责人霍多尔科夫斯基和整治丘拜斯、别列佐夫斯基等一大批“叶利钦的人”,这些整肃标志着“普京的意思”真正开始贯彻,那么从卢日科夫下台这一刻起,人们就清楚地看到,什么是“梅德韦杰夫的意思”。配角的谢幕,其背后反映的,正是主角的争斗。
不难看到,自3家电视台围攻卢日科夫,到卢日科夫下台,普京在大多数时间保持缄默,“发球”的是梅德韦杰夫。据俄新社最新民调仍显示,42.2%的全俄受访者认为,莫斯科的贪腐比外地轻得多,49.8%的受访者认为,卢日科夫是克里姆林宫政治权力斗争的牺牲品。显然,看惯这一套的俄罗斯人更容易明白,配角谢幕的背后,究竟意味着什么。
在西方,不少评论家呼吁政治家、投资者冷静,不要把卢日科夫的谢幕当做俄罗斯向西方靠拢的信号,或俄罗斯投资环境改善的报春花。正如英国《卫报》一篇文章所言,贪腐是俄罗斯的机制问题,这一问题根深蒂固,卢日科夫只不过是机制的产物,而非相反,梅德韦杰夫弄掉卢日科夫不是因为后者贪腐——贪腐的官员比比皆是,而是因为后者是普京的人,且不听自己招呼。
普京的沉默未必是示弱,更可能是积蓄力量。在卢日科夫这一回合前,双方已经在灭火、外高加索反恐等问题上多次暗中较劲,此次配角谢幕,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公开化、激烈化,双方势必要重新整合力量。离总统大选还有两年,在这两年里,已近乎公开摊牌的两个主角恐怕都会走出一些怪招、险棋,以图压倒对手。这种险棋可能是寻对方亲信的晦气,来个敲山震虎,也可能是在一些“分不清归谁”的重大政策上,如地方行政长官任命制、对欧盟天然气输出政策、“向西还是向东”等方面,放几声惊世骇俗、即使自己不能成事也可以让对手方寸大乱的号炮。
(中国日报网特约评论员: 陶短房 编辑:刘纯萍)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