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合作方面,近年来,中国与非洲国家在多、双边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环保合作,为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推动国际环境合作的顺利开展做出最大努力。在联合国举行的几次重要的国际环境保护会议上,中非双方协调立场,积极探索发展中国家解决环境问题的新途径。与此同时,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中非双方还召开了“中非环保合作会议”,实施了“中非人力资源环境培训计划”,成立了“联合国环境署中非环境中心”,在扩大环保交流领域、推进环保技术合作、加强环保人才培训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
中非经贸合作正不断促进非洲经济发展,它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非洲经济发展。长期以来,中国通过援助、工程承包、投资合作等方式,在非洲国家建设道路、桥梁、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项目,改善了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近年来,契合非洲国家提高本国信息化水平、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等要求,中国进一步加大了对非洲供电供水、信息网络等项目的投资倾斜。如坦桑尼亚查林兹供水项目,覆盖18个村庄,惠及近10万人,从根本上解决当地居民的生活用水问题(2009年中国政府同意对该供水工程进行维修和延伸。本次扩大的供水区域惠及人口约为3.2万人)。2009年交接的塞内加尔电子政务网,覆盖全国政府机关、行政部门、学校、医院等,启用后显著提高了这些部门的工作效率。再如2009年7月份开工建设的坦桑尼亚全国光缆骨干传输网,覆盖坦桑尼亚主要省、县级城市,连接周边六国,并与东非海底光缆Ebase和南非海底光缆Seacom连接。能提供固定电话、移动通信、国际互联网、信息增值服务等综合业务,建成后将使坦桑尼亚成为东非地区的通信枢纽。
第二,中非合作提升了非洲产业发展能力。中国对非投资企业非常注重对东道国就业的促进和产业发展能力的提升。例如,埃及综合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结束了埃及没有箱包生产企业的历史,生产的箱包约20%销售到埃及本地,其余全部出口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等地。再如,2004年,中国一家民营纺织企业——越美集团在尼日利亚投资设厂,建厂以来,迅速带动了当地纺织产业链的完善和发展。由于订单多到忙不过来,集团将订单转交当地农户加工,当地农户籍此发展了4000多台织布机,一年可增收4000多万元;同时还带动了当地棉纱贸易商、印染企业和仓储企业等各类企业发展。2008年,越美(尼日利亚)纺织工业园开工兴建,这是中国民营企业建立的首个境外纺织工业园区,计划引进15-17家纺织类上下游配套企业,预计可为尼日利亚提供过万个就业岗位。2009年一期工程完工后,5家纺织企业进驻,已为当地提供了1000多个就业岗位。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在非洲市场开展经贸活动的过程中,也获得了丰富的国际化运作经验,培养了大批国际化人才,提升了企业的国际化运营水平。
第三,加速了当地人力资源开发。近年来,中国政府设立了“非洲人力资源开发基金”,并通过为非洲留学生提供政府奖学金,帮助非洲国家建立实验室,援建学校,派遣援非教师和青年志愿者,帮助非洲国家开展汉语教学等方式,推动当地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
中国企业也十分注重培训当地员工。目前,中国在阿尔及利亚各类投资企业累计培训各类人员5000人次;华为在非洲设立2个研发中心和6个培训中心,员工本地化率超过60%,一万两千多名来自非洲不同国家的学员经过培训成为电信行业骨干。
随着第四届中非合作论坛中方承诺的新八项举措的推行,随着非洲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贷款、中非基金、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等的实施,中非合作将为非洲人民带来更多的实惠。
(作者: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 汪巍 编辑:陈璐)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