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奥巴马所发布的任内首份国家安全战略,与其说是“新战略”,毋宁说是比前任小布什总统“先发制人”国家安全战略更古老、更传统的战略,即如美国战略国际研究中心的托尼•考德斯曼所言,如果换掉姓名、年份,说这份“新战略”是艾森豪威尔总统时代的旧货也会有人信,因为“差别不会太大”。
更多地依靠“内力”、盟国和国际组织,而不是直接采取积极但劳民伤财的直接干预手段,或者,如这份长达60页报告所说的,美国应追求自身利益,并力争推广自己的价值观,但不应错误地将这些和没完没了的战争挂钩,这原本是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常态,二战前的孤立主义时期如此,冷战时代的大多数时期也如此。
不论伍德罗•威尔逊、富兰克林•罗斯福或德怀德•艾森豪威尔总统,都强调美国的国家安全,寄托于美国政治、军事、经济和科技力的强大,而奥巴马“新战略”也开宗明义地强调,教育、能源、科技和金融监管是当前美国所面临的最重要事务,而经济发展则是国力的源泉,“新战略”认为,对美国最大的威胁,是“国家竞争力的下降”。
除了少数政府的少数时段,美国始终强调依靠国际组织(在获得国际组织的主导权后更是如此),强调同盟的重要性,即使在独立战争的艰难岁月,也要竭力拉拢法国参战,冷战时期依靠北约、美洲国家组织、东南亚和中东条约组织,冷战后则将美英、美日同盟当做两大支轴;在大多数时段,美国也宁愿保持“引而不发”的威慑状态,强调“门户开放”而非独占,而避免直接的军事干预。
然而只要任何一届美国政府认定,自己的“内力”已经到了“出则无敌国外患”的独孤求败境地,可以为所欲为地予取予求,无需看盟友和国际组织的脸色,它就会毫不犹豫地将这个“老战略”抛到九霄云外,转而采取在他们看来最简单有效、而且不会受到盟国干扰、或国际组织羁绊的方法:武力干预,美西、美墨战争如此,越战如此,小布什发动伊拉克战争和反恐战争,甚至冷战后美国一再挑战联合国权威,无不如此。
但一旦发现此路不通,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就又会回到驾轻就熟的老路上来,以承认国际政治新格局的既成事实,肯尼迪之于古巴危机,尼克松之于越战是如此,奥巴马的“新战略”同样如此:放弃“先发制人”和用武力输出美国意志,最根本的原因是美国目前已无力这样去做,而强调联合国的重要性,不仅依靠盟国、也和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合作,则是顺应国际舞台权力平衡改变,所作出的必要调整。
必须注意到,“新战略”依然延续奥巴马自上任、甚至自竞选以来的一贯风格,即“处处与小布什相反”,利用美国选民对“布什主义”的反感,达到塑造“奥巴马主义”、争取选民支持的目的。“新战略”再次放弃了“全球反恐战争”的提法,代之以“打击仇美势力”;“新战略”甚至没有明确指出究竟谁才是美国安全的威胁,而只泛称“范围广泛的仇美势力”,这恐怕是因为,所有可以点名的国家或势力,都是“布什主义”所必然点到的。
总体上看,这份“新战略”更重要的目的,是“对内”,即通过进一步清算“布什主义”,巩固有所动摇的国内共识,按照学者罗斯科普夫的说法,即这份战略不过是“拿出小布什照片,再画上个表示删除的斜杠”,不论是如何固本培元,增加国家实力,还是怎样与联合国、盟国和新兴国家合作,都只用粗笔浅浅勾勒了几句原则性的东西,不会说错,但也没多少可操作性。
不论国内或国际形势,美国都依然面对多重安全威胁,国内恐怖袭击阴魂不散,袭击者有本土化的趋势,国际上,布什时代的老热点尚难了断,也门、索马里、牙买加等新热点又层出不穷,每一次突发事件,都可能给奥巴马政府带来冲击,迫使其修正这份大而化之的“新战略”。
奥巴马的任期正疾步迈向中线,对于“布什主义”的遗产,人们正迅速开始健忘,继续靠痛殴“布什主义”寻找支撑点已变得越来越不现实,从这个意义上,此份“新战略”报告,恐怕是奥巴马对“布什主义'”的最后一击了。
(作者:中国日报网特约评论员 陶短房 编辑:刘纯萍)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