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从小学生的几元钱,到盲人夫妇的50元,再到许多企业家的数千万,玉树地震发生以来,来自全国各地的捐款捐物,再次证明了中国人民的伟大爱心,预示着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光明前景。
对于这些捐款捐物者来说,捐赠不仅是爱心的奉献,更表达了对灾区人民生活处境的关切。从这个角度,捐赠款物如何使用支配,怎样有效到达被捐赠者手中,就成为每个捐赠者最为关心的问题。
在日前召开的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全体会议上,回良玉副总理强调,要切实加强救灾捐赠资金物资的管理使用,为抗震救灾工作交出一份明白账、廉洁账、放心账。将对善款的管理使用作为一个任务及时强调,可以说这既是对人们慈善热情的呵护,也给准备继续捐赠的人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一直以来,许多人都在讨论中国人的慈善热情问题,然而从汶川地震到玉树地震,短时间内的大数目捐款无不表明,中国人并不缺乏爱心。当然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当前中国的慈善事业之所以与发达国家比尚有差距,其原因就在于,任何爱心和热情的表达,都是需要条件的。正如民政部救灾司司长王振耀所言,中国慈善事业原来的一些管理体制,包括慈善工作的运行机制,与现在的捐款热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还有需要完善的方面。
比如,一些慈善捐款最终的使用不透明,甚至一些捐款被挪作它用,一些慈善捐款到底募到多少钱,谁捐的,最后使用在了什么地方,可能成了一笔糊涂账。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破坏了我国慈善事业逐步建立起来的社会公信力,也影响了公众对于慈善公益事业的热情。有关部门曾对北京、上海、广州百姓进行慈善意识的调查,结果发现,三地依次有60.4%、45.5%和87.6%的被访者将慈善监管制度不透明作为妨碍自己更多参与慈善活动的原因。
因此,公开透明是慈善的重要条件,也是慈善事业公信力的根本前提。只有公开透明,捐赠者才能看到自己的爱心效应,更深切地体会到“捐”有所值;才能监督善款的管理和使用,确保善款用在该用的地方,并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慈善事业中来。
一位著名的慈善家曾说过,慈善事业要有“玻璃做的口袋”。对这次玉树捐赠款物的管理和使用,我们也希望可以都装在玻璃口袋里。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按照回良玉副总理所要求的,一要完善制度,从源头上保证捐赠款物的接收、分配、拨付、使用等各环节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二要加强管理,做到专账管理、专人负责、专户存储,保证捐赠款物管理严格规范,全部用于灾区,用于受灾群众;三要公开透明,主动向社会公布捐赠款物的来源、数量、种类和去向,自觉接受各种监督;四要主动配合监察、审计等部门加强对捐赠款物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这些不仅关系到捐赠款物的合理使用,也关系到中国慈善的健康发展。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