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情况下,大国间妥协的难以达成,往往由于双方缺乏了解和互信,中美之间也不例外。相对于立法和一些职能部门,作为行政部门的美国政府,对中美战略关系的意义也好,对中国情况的了解也罢,相对而言都是体会较深、拿捏较好的,也更清楚妥协、沟通的重要性,以及妥协的“度”与“量”,将战略与经济、经济与外交结合起来,让高级别政府官员更多介入事务性协商,对于两国间的沟通与妥协,无疑都是有利的。
然而正如前IMF高级官员达纳韦所指出的,这个平台是美国试图说服中国接受其要价的平台,和以往那些对话平台并无区别,“只是旧药不灵便换个新瓶子装罢了”,在一些可能达成共识的领域,中美无需借助此平台已达成了充分的共识,如在全球经济的许多层面,而在另一些领域,双方即使通过此平台也很难达成一致,如在全球变暖责任方面,中国就很难接受美方的立场。一些分析家更担心,新的战略对话反倒达不到现有对话平台的效果,因为现有平台更具专业性和针对性,彼此之间容易沟通,对话级别的提升和频率的降低(一年一度),容易让双方更多聚焦于平台本身,而对沟通内容关注下降,且把安全、经济和环境等问题放在同一个框架内讨论,也许会让原本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原来在专项讨论的层面较易沟通的问题,在新的战略对话中都可能被上升为“重大话题”而横生枝节。
无论如何,对于中美两个大国而言,量身定做的战略与经济对话大平台业已搭成,能否由此带来大收获,则要看双方是否拥有相应的大手笔、大智慧了。
(作者:中国日报网特约评论员 陶短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