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紧缺背景下的山西煤炭——关于当前电煤形势的新闻观察(图)
[ 2008-07-31 16:31 ]

增与减

●资源整合,关小上大,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山西关闭整合近7000座小煤矿,产量增加了近2倍。

●一批在建和改造项目正在释放产能。

●关闭小煤矿,不是造成煤炭紧张的主要原因。

烧热华北一半的炕,点亮全国一半的灯。山西,曾经以高质低价的煤炭支持了全国的经济建设,自己也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经过几十年的超强度、长时间开采,山西煤炭出现资源生态破坏严重、安全事故频发及矿区不协调发展等问题,成为制约煤炭行业和全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瓶颈。作为国家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试点,山西正在围绕“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战略目标,积极探索“集团化、洁净化、多元化、现代化”的煤炭工业新型化道路。

从1999年到2006年,山西累计关闭6751处小煤矿,压缩淘汰落后生产能力1.2亿吨,煤矿数量由1万多个减少到现在的3800多个,乡镇煤矿单井规模平均达到10万吨以上。煤炭产量结构进一步优化。现在,大公司大集团的产量已经占到全省煤炭产量的一半以上。

煤炭企业集团化进程加快,经过两次整合重组的山西焦煤集团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焦煤生产基地;同样经过两次重组的大同煤矿集团公司成为全国最大的动力煤生产基地。全省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兼并、收购地方煤矿产能900万吨/年,改造后提升到近4000万吨/年。

煤炭生产洁净化全面推广。目前煤炭洗选能力3亿吨/年以上,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原煤入洗率提高到90%;煤炭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技术已进入工业性示范阶段。

新型产业初具规模。煤炭产业链向规模化发展,国有重点煤炭企业“煤—电”产业链全面拓展,“煤—焦(气)—化”产业链发展势头良好,山西焦煤、潞安、晋城三大煤炭集团现有煤炭加工转化建设项目119个,成为山西煤化工产业发展的亮点。

产业素质整体提升。已建成高产高效矿井37个,占到全国的21%。其中,国家级6个,行业级25个;绝大多数地方小煤矿已完成采煤方法改革,采改后煤炭资源回收率由2000年的30%提高到目前的48%;百万吨死亡率连续四年稳定在1人以下,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此外,以“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循环生产、产业循环组合”为主要形式的园区化布局基本形成。山西焦煤集团作为全国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5家试点企业之一,几年来,坚持以“煤炭—洗选—焦炭—煤化工—中煤矸石电厂—建材—煤机制造”为重点,努力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集群。

在山西煤炭工业向新型化阔步迈进的同时,山西的原煤产量和外调量逐年增加。原煤产量从2000年的2.5亿吨增加到2007年的近7亿吨,平均每年以5000万吨的幅度增长;2007年外调量达到5.4亿吨。而且,资源整合以后,提升改造的新产能正在逐步释放。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