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野下的胡锦涛访日
[ 2008-05-15 09:20 ]

5月8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发表重要演讲。新华社记者兰红光摄

胡锦涛主席的政治决断

“新亚洲主义”能否主导未来的日本政治,能否主导未来的对华关系,取决于日本领导人的政治决断。2008年5月胡锦涛主席对日本的访问,显示了中国领导人对发展中日关系的政治决断。日本政治家如何“接好球”,不仅事关两国关系的未来,更事关亚洲政治的未来。

最近一段时间,中日关系在不断改善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因素。日本媒体大肆炒作的“毒饺子”事件、西藏问题、中日东海油气资源共同开发上的僵局、有关奥运火炬传递的风波,都对两国关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这种背景下,胡锦涛主席依然能够如期访日,这是中国领导人真诚地推动和发展中日关系并身体力行的结果,是着眼于两国关系大局而表现出政治决断力的结果。正如胡主席访日前夕接受日本记者联合采访时所说,“我这次访问日本的目的是,增进互信,加强友谊,深化合作,规划未来,全面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

正是基于这样的决断力,胡主席5月6日~10日对日本的访问取得了重大成果。5月7日,胡主席和福田首相签署了《中日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

作为规范和指导中日关系发展的第四项政治文件,与1998年的中日《联合宣言》相比,此次签署的《联合声明》有着几个突出的特点:

首先,《联合声明》对两国关系的定位更加清晰和准确。声明特别强调,两国关系是彼此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两国互为伙伴、互不视为威胁。

其次,《联合声明》将两国发展互利合作关系应该开展的具体内容阐述得更加具体、细致。声明明确指出,双方决定在增进政治互信、促进人文交流和国民感情、加强互利合作等五大领域构筑对话与合作框架,开展合作。

第三,《联合声明》对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有了更加积极的论述。1998年的中日《联合宣言》强调正视历史问题是中日关系的基础,而2008年的中日《联合宣言》则指出,“双方决心正视历史、面向未来,不断开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新局面。”

同时,《联合声明》强调,“日本在战后60多年来,坚持走作为和平国家的道路,通过和平手段为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贡献,中方对此表示积极评价。”与此相对应的是,对于中国快速发展给世界带来的巨大机遇,日方表示积极评价。

这些都表明,时隔十年之后,中国国家元首对日本的访问,使得两国的相互认知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性高度。

虽然这份《联合声明》不能被理解为中日两国已经完成了彼此关系的“再定义”,但它的基调是积极的,所展示的两国对于彼此关系未来的基本态度是积极的。

胡锦涛主席与福田首相签署《联合声明》后在联合记者招待会上表示,“中日关系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进一步发展的新机遇,双方应共同努力开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全面发展新局面。”胡主席的这一番讲话,贴切地点出了他此次访问日本的重大收获。

当然,这并不等于未来的中日关系可以一味乐观。《联合声明》的签署,并不能掩盖中日之间仍然存在的各种分歧与争议。尽管中日关系已经进入了“暖春期”,但两国关系长期稳定和紧密发展,还需要克服未来漫长的“磨合期”。

日本的全球角色须从亚洲开始

胡锦涛主席此次的“暖春之旅”,是中日关系复苏和升温轨迹的延续,也是两国致力于摸索和探讨后“冷战”时代新的政治经济形势下重建友好关系新基础的不懈努力。但是这条轨迹的延伸依然充满艰辛。

未来的中日关系,不仅需要领导人的睿智、勇气和决断,更需要两国人民都能形成一种坚定的信念——两国的合作与携手是东亚的共同期待,是亚洲以及世界的共同期待。

中日两国关系,不仅是区域性的、更是世界性的和全球性的。正如日本驻华大使宫本雄二所言,“日中两国已经成为可以左右急剧变化着的亚洲地区和整个世界的安定与发展的巨大存在。当前,日中两国在亚洲历史上前所未有地拥有了共同为亚洲及世界的稳定与发展做出贡献的能力和机遇。世界关注并期待着我们。对于日中两国的将来,不必讨论是合作还是对立,而是要讨论如何以更加有效、尽责的形式去合作。”

中日关系又无疑是21世纪世界政治中最复杂的双边关系之一。从邻国之间的地缘政治竞争到两国的领土争端,从历史问题的纠纷到国民情感的隔阂,从力量崛起招致的“安全困境”到意识形态差异带来的价值冲突,引发大国对抗的要素,在中日关系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来源:《环球》杂志 编辑:刘一川)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