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乡随俗”成了借口
一个值得玩味的细节是,大部分上了名单的跨国公司,在本国都拥有良好的声誉,保护环境甚至已成了这些企业的竞争优势之一。但到了中国,却因环保问题广受诟病,真的是“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吗?
个别跨国公司看来已经深谙这个中国古代的典故。“我们的邻居比我们还差”,已经成了它们堂而皇之的借口和理由。“这些跨国公司的意思是,如果中国国内的企业有污染问题,那就不应该指责跨国公司的污染问题。”马军提到这些似乎有些气愤:“你的邻居抢劫不意味着你就可以偷窃,对于环境违规,谁的问题应该由谁自己解决,以别人做借口是没有意义的。”
事实上,公布名单仅仅是中国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工作的一部分,而且名单中除100多家跨国企业外,6000余家国内企业也同时被曝光。“我们没有有意去找跨国公司的毛病,而只是看这个企业是否有环境违规情况,这是我们惟一的标准。”马军告诉《国际先驱导报》。
有的企业曾想一“拖”了之
通过舆论监督,给包括跨国公司在内的污染企业以环保压力,是马军和他的团队公开名单的初衷。但从去年开始至今,他们得到的反馈结果却五花八门。
“现在有几十家企业来找我们,长期坚持不作回应的几家大企业,最近也希望和我们接触。”比如百事可乐公司、通用、杜邦、3M等。有的企业提出了“一起做一些项目”等等。
还有的公司最初反应是“看一下”,认为可能是“一阵风”,几个月过后中国公众可能就不会关注了。基于此,从3月开始,20多家环保组织发出了“绿色选择倡议”,将污染企业名单一一公布,并且号召网友做出“绿色选择”。倡议发出后,一些企业开始找上门来,提供材料,说明自己做错了什么,怎么改正的。“他们这回感到,指望一阵风是过不去了。”马军说。
盲目招商引资为污染推波助澜
落户于中国各地的跨国公司,在赚取大量利润的同时,也成为当地的“财神爷”。所以,从源头上防治污染,就成为一个“艰巨的任务”。
“目前的问题是,我们有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但是执行不严,执法力度不够。”马军告诉《国际先驱导报》,一些地方政府希望通过招商引资拉动经济增长,在这个愿望的支配下,降低环境标准的问题就出现了。
在调研过程中,马军曾在广西一家跨国企业正式生产前的环保验收报告里,看到当地环保部门提到了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项目均超标的事实,但最后的结论还是同意该项目竣工验收。马军对此感到颇为意外。
让马军印象深刻的另一家企业,是丹麦嘉士伯啤酒有限公司投资的甘肃天水嘉士伯。2005年嘉士伯投资时,明知中方合作企业没有污水处理设施,但面对先治污还是直接生产,他们依然选择了后者。虽然每年要付出被罚1万元的代价,但建一个污水处理厂却要花390万元。
“企业为什么宁可交罚款,也不处理污水?违法成本低,恐怕是个很大的问题。”马军表示,地方政府如果早意识到污染的严重性,吸引外资时就能把一些高污染、高风险的企业排除掉,“最起码执法上要更严格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