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当前农副产品价格上涨
[ 2007-08-13 14:32 ]

8月8日,重庆市正式启动“零利肉”直通车行动。图为8月9日,市民在“零利肉”销售点选购猪肉。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猪肉、禽蛋等农副产品的价格近来涨了不少,去菜市场采买的家庭主妇们对此有切身感受。商务部8月8日发布的监测数据则更为直观:7月30日至8月5日这一周,猪肉价格继续上升2.4%,蛋价上涨3.6%,食用油价格也上升0.5%。据专家预测,农产品市场价格仍将小幅上涨。其中,肉类、鸡蛋、菜籽油价格仍有上涨压力。农副产品价格被称为百价之基,稍有波动,就会影响整个价格总水平。从去年开始的本轮中国农副产品价格上涨,我们该如何理性看待?

本轮农产品价格上涨从玉米开始。去年以来,玉米价格持续上升,到今年5月,玉米价格比去年年初上涨了29%。之后,小麦、大豆、食用植物油等价格均开始上涨。而猪肉价格涨幅尤为明显,与去年6月最低点时相比,今年6月价格上涨了46%。受猪肉价格上涨带动,禽蛋价格也出现上涨,今年5月,鸡蛋和鸡肉价格同比分别上涨47.6%和23.6%。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认为,这轮农副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总的看,共同的原因是受国际市场价格上涨的拉动,这是国内农副产品价格上涨的大背景。但分品种看,价格上涨的具体原因不尽相同。

2006年以来玉米价格上涨的原因,除国际市场价格拉动外,杜鹰分析,主要是玉米精深加工发展过快。小麦价格上涨的直接原因,是粮食企业的商业库存薄弱。花生油、菜籽油等价格的上涨,除了国际市场价格上涨的拉动外,直接原因是国内油料生产下降。猪肉价格上涨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受生猪生产周期性波动的影响。去年上半年,猪肉价格到了低谷,价格下降了,存栏自然减少,直接影响了今年上半年的生猪供应,肉价涨起来了。总体而言,这应属于正常的恢复性上涨。二是玉米价格上涨直接导致饲料价格上涨,增加了养殖成本。目前农民养一头200斤的生猪纯收入也就250到300元,饲料价格一上涨,农民就会赔钱,就不养猪了。三是受猪蓝耳病疫情的影响,导致上半年生猪供应下降。

短期上涨不具有全局性

受农副产品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今年上半年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较快。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表示,宏观经济学家更看重核心CPI,而不是仅仅只看CPI。最主要的原因是食品很容易受到短期因素的影响。将其剔除以后,更能反映物价的未来走势,而不是短期的走势。

“核心CPI只有0.9%,不到1%。”谢伏瞻说,从供求总量的关系来讲,应该说是基本平衡的。但是因为粮食、猪肉这些产品有一个生产周期,尤其是生猪,在这半年之内,猪肉的供应紧张状况应该说还会持续,肉价有可能还会略微上涨。谢伏瞻表示,不应该把这种短期的物价上涨看成是全局性的,并非所有的物品价格都在上涨。

杜鹰说,农副产品价格的合理回升,有利于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增加农民收入。谢伏瞻认为,粮价上涨和猪肉价格上涨,最终的受益者还是农民。

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刘熀松表示,“以猪肉为龙头的农副产品价格上涨,既符合提高农民收入的要求,也符合经济规律自身发展的要求。长期以来我国的农副产品价格很低,城镇人口的工资增加了,而农民的收入相对增加较慢。因此,调整农副产品价格有其合理性。”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