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在线消息:
中国社会出现浮躁之风
前段时间回国,与不少中国大学生交谈,发现所有人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如何找工作。有不少学生从大二起就开始寻寻觅觅,忙着找实习单位,考各类证书,设计吸引人眼球的简历。于是,我问他们,还有时间读书吗?得到的答案居然大多是,上大学不过是走个过场,学不到什么东西,早点找到工作才是关键。顿时,“浮躁”二字在我心里萌生。
大学本是青年人沉思苦读、集聚能量之地,但在中国,却已变了样。这可以说是当前中国社会出现的浮躁之风的最好说明。大学里的学术气息变淡了许多,做学问、求真知的学生和学者也越来越少。从满大街铺天盖地的广告看,商家在产品宣传上费尽了心思,在优惠促销中不遗余力,却不知他们是否真正愿意下工夫提高产品本身品质。许多地方以建设为由大兴土木,却忽略了管理,马路越来越宽,堵车却越来越严重;楼越来越多,买不起房的人也越来越多。绝大多数年轻人,甚至孩童都幻想着发财、升官或成名……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有一股与和谐发展不符的浮躁之风。
概括起来,这股浮躁之风分为三类:对现有目标的专注度不够(如大学生不好好学习,却一味找工作),对现有目标的耐心度不足(如商家急于推出新产品,并希望马上获得利润)以及现有的目标不切实际(如某些地方追求片面的现代化)。
需要警惕未来可能的挫折
事实上,浮躁并非中国的专利。当今中国社会的浮躁,同样曾困扰过美国社会。美国人也是出了名的心浮气躁,美国作家诺里斯曾用“镀金鸟笼”,来形容美国商业文化中的主体心理模式,即金钱成为人们的微型心理监狱,人们所有的欲望、情感、行为总是封锁在这种物质化的囚牢之中,难以逃脱其束缚。
近几年来,常常会有这样的现象,大凡西方大师们来中国访问,都会在赞赏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提出防止经济过热的警告。比如,常来中国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就多次称赞中国政府在转轨期间的政策把握很好,但是,中国真正的危险在于,许多人对市场过分热情,过于相信市场能解决一切问题。我想,华尔街的投资家们观察中国股票市场时,也许会联想到自己过去投机纽约股市的疯狂,或许会回忆起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大萧条、90年代的互联网泡沫破灭。可惜,中国舆论容易热衷于西方旁观者们前一部分的话,却淡忘后一部分。
如今,中国的许多产业诸如房地产业,和当年美国的一些产业一样属于投资过热。热衷于“炒房”的中国人中有不少和当年的美国人,有着一样的浮躁情绪。难道我们还要重蹈美国经济大萧条的覆辙吗?
抑止浮躁需整个社会共同努力
从社会学理论上看,社会风气会影响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要打破某种社会风气,同样需要社会个体的点滴努力。
中国人很久以来都有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民族愿望,然而,这种雄心壮志落实到行动上却往往产生许多不切实际的盲目。靠修建多个“亚洲第一”、“世界第一”,并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城市或国家形象。如今,美国许多城市不再采用以消耗能源和金钱为代价的建设模式,以芝加哥为例,这座高楼鳞次栉比的大都市一到晚上10点后就变得冷冷清清,没有五光十色的霓虹灯、景观灯。芝加哥人现在对打造“不夜城”似乎没太大兴趣,他们在乎的是如何多节省能源。芝加哥的地铁设施大都有几十年的历史,但市政府并未对这些设施进行大规模地翻新,如果能满足日常交通要求,市民们对旧地铁并不介意。相反,对于文化教育的投入,政府却不吝啬,因为教育的投入比那些“世界第一”有更多的回报,也更能博得人们的赞许。
由此来看,要摆脱社会的浮躁之风,中国的评价体系首先应该重新调适,在官方层面,不必总以GDP增长率为先,无须鼓励每一个地方都“经济发展至上”。在其他行业,政府也不必都以短平快的方式作为衡量人才成长的标准,而应该制定综合的、全面的评价指标,尽可能多地杜绝“好大喜功”的面子工程出现。
回到大学生就业的问题,美国年轻人也担心就业,他们的就业前景同样严峻。但从近几年的情况看,美国年轻人做得更多的是,投身于有效的、有益的学习和社会活动中。比如,大多美国学生从踏入大学起,就有自己的专业兴趣,然后顺着自己的专业方向前行,不盲目地追求所谓的“工作经验”。而成名对于大多数美国青年来说,并不是一个实际的选择,也不会成为一种普遍的幻想,追求自我认可的生活才是第一选择。类似于“美国偶像”之类的选秀,在美国社会中只是一种消遣的娱乐方式。媒体对于选秀者更不会过于推崇,进而怂恿那么多年轻人趋之若骛。
从这点看,中国媒体需要有社会责任感,客观理性地评价社会上的一夜成名者以及事业成功者,尽可能地不去营造投机、走捷径的社会氛围。而高校需要继承“象牙塔”的本色,在不断加强与社会联系的同时,对一些并不能短期内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学科,比如历史、纯理论学科等,进行更大力度的扶植,也无须一切都以“就业率”、“大学排名”为奋斗目标,不妨为一些“奇才”、“怪才”创造必要的保护空间。
来源:光明网
(编辑:王建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