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全球化的复杂性特点,分散压力,化解矛盾
与冷战时期不同,全球化时代的典型特征就是国际关系日趋复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全球性问题突出,人类面临的共同安全威胁增多。显然,应对这些挑战,单靠一国或少数国家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国际合作特别是大国间合作共同应对。所以,合作已不是中国的一厢情愿,随着中国的继续崛起和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中国合作日益成为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大国之必需,而不是可有可无或愿意与否的一种选择。地位和自身价值的提高,为中国争取主动、扩大共识、化解矛盾和冲突,最终打破遏制与围堵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二是国家间的利益相关性增强。全球化的重要结果之一,就是形成了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和安全上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等更加紧密的相互依存关系。
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国给世界带来了最直接的贸易和市场机会。据统计,2001年到2005年,中国累计进口超过2万亿美元,相当于为相关国家创造了4000万个就业岗位;据估计,未来5年中国进口额可能累计超过4万亿美元,将为相关国家创造8000万个就业岗位,并主要集中在欧美日和东亚地区。此外,在2005年的全球经济增长中,中国的贡献超过1/5。
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曾提出: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今天我们看到,当今中国是开放的中国,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它意味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和地区经济增长的新的“发动机”,不仅中国对外部世界的依存度在提高,外部世界对中国的依存度也在提高。如果说,过去在相互依存的国际体系中,中国与西方国家相互依存尚不平衡,即中国对西方国家的依存度远高于它们对中国的依存度,那么随着中国崛起步伐的加快和经济实力的增强,这种情况正在改观,不平衡的相互依存正在向比较平衡的相互依存发展。这将增强中国对西方国家经济乃至政治的影响力,这也意味着遏制与围堵中国将变得愈加困难和不可能。
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传统经济体制下的零和、输赢规则已为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的非零和及双输、双赢规则取代。因此,任何一个国家,无论其经济实力多么强大,都不能我行我素。各国,尤其是各大国,在处理相互关系和国际关系时客观要求相互沟通。协调与合作正在成为大国关系的主旋律。近年来,中美关系的共同利益日益增多,关系得到一定的改善和发展,就与经济全球化的这一因素密不可分。
三是国际制度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国际体系对国际关系的制约力上升。全球化时代的这一深刻变化,使任何大国要想完全抛开国际制度,置国际法基本准则于不顾,而一味搞单边主义,变得更加困难。中国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融入国际制度,并在其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使中国在一系列制度安排中,利用矛盾,化解矛盾,分散外部压力成为可能。
提高反华势力遏制中国的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西方国家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当今中国已不是苏联。因为苏联实行的是僵化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国实行了市场经济;苏联与西方世界基本处于隔绝状态,中国搞的是改革开放;苏联与美国激烈争霸,并搞军备竞赛,中国从不争霸,并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苏联走的是一条霸权之路,中国走的是一条和平、发展与合作之路;苏联追求的是势力范围,中国追求的是和谐世界;苏联处在冷战对抗的格局之中,现如今的中国处在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的全球化时代。所以,像当年遏制、围堵苏联那样来对待中国,几乎是白日做梦,最终将落得“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下场。
这些认识从本质上揭示出国际关系的一条普遍法则:当遏制与对抗的成本高于接触与合作的成本时,遏制将不攻自破。所以我们的应对之策,就是不断提高反华势力遏制中国之成本。而充分利用全球化时代的复杂性矛盾,就是提高遏制中国成本的有效之举。(孟祥青
作者是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