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遏制、围堵中国的冷战思维积习难改
近年来,国际社会出现的“中国威胁论”具有几个突出特点。一是分布比较广泛。不仅存在于发达国家,也存在于一些发展中国家。二是以美国、日本等国家为甚,并几起几落,时紧时缓。
三是动机大不相同。大多数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甚至友好国家内部存在一些“中国威胁论”,主要是由于它们对日益走向强大的中国还有某种疑虑和担心。有的是对中国国情和政策不够了解,有的是受到某些政治势力的挑拔和怂恿,更多的是由于在竞争中的不利地位或某些具体利益受到一时损害而导致的怨气。但在日本、美国等国,一些政治势力或派别大肆鼓吹和渲染“中国威胁论”,可谓居心叵测,实质上在为遏制、围堵中国制造舆论和口实,其根本目的就是要阻止中国崛起。这些论调形形色色,不一而足。中国在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取得的成就还是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都被它们囊括在“中国威胁论”之中了。
近年来,中国政府利用一切国际场合反复多次庄严承诺:中国走的是一条和平发展之路,中国的发展没有也不会对任何人构成威胁。显然,美日等国一些政治势力散布并渲染“中国威胁论”,其“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它们要么出于霸权更替的历史偏见,要么固守传统的冷战思维,要么顽固地坚持强权政治逻辑。在它们看来,“基于500年国际关系史的规律和大国崛起的经验,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崛起是和平的,或是不挑战现有国际秩序和霸权国地位的,因此,中国的崛起必然会对现存的国际秩序和霸权国构成威胁,并在扩张的道路上前行”。就这一点来说,并不取决于中国做什么和怎么做,甚至也不取决于中国选择什么道路和模式。换句话说,只要中国发展的大趋势不变,成为世界强国的目标不变,它们遏制和围堵中国的战略就不会改变。这是由其霸权逻辑和冷战思维的本质所决定的。
对此,我们除了要理直气壮地继续发展包括军事力量在内的综合国力,并做好必要的军事斗争准备以外,还需要充分利用全球化时代的特殊背景,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寻求打破遏制与围堵之策。
“以迂为直”,“以柔克刚”,避其锋芒,巧于周旋
中国的《孙子兵法》“军事篇”曰:“以迂为直”,这是极富辩证哲理的精辟之论。1929年,英国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在其名著《历史上的决定性战争》(后称为《战略论》)一书中,提出“间接路线”的思想,指出,在战略上,“最漫长的迂回道路,又常常是达到目的的最短途径”,实际上是“以迂为直”的西方版,但却比《孙子兵法》晚了2000多年。这一深刻哲理对今天的中国外交极具启发意义。
有时,强国争霸需要迂回,弱国图强也要迂回。而当一国面临两难困境同时又处在弱势地位时,尤其需要迂回。弱国迂回,不同于强国。“尺蠖之屈,以求伸也”,这是弱国迂回之途,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低姿态外交”,或“韬光养晦”。当年的列宁不惜同德国签订屈辱的《布列斯特和约》,割地赔款,忍一时之痛,拯救了苏维埃政权。二战后的日本,数十年保持政治、外交上的低姿态,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大凡外交迂回,都有一共同特点:“从相反中求相成”。声东往往是为了击西,空间上的让步意在时间上的争取,为了更好和更快的一跃有时需要暂时的后退。外交之道,某种意义上就是迂回之道。国际舞台,风云诡谲,利益交织,错综复杂,外交总是内政的延续,为实现国家根本利益和战略目标而折冲樽俎,迂回多之,而径直者少之。
而要做到以迂为直,就要学会“以柔克刚”。从战略上讲,施“柔”术者,须有“柔”的表象,“刚”的骨子,惟其外柔,始能诱之,惟其内刚,始能制之。在外交上,“以柔克刚”就是巧于周旋。其要旨是:以大局为重,不为威胁利诱所动,耐心同强手保持接触和谈判。以己之两手对付彼之两手,“水来土掩,兵来将挡”。既与之合作,也不忘斗争,合作时保持高度警惕,斗争时注意有理有利有节,并斗之有度,斗而不破。善于择机,在较有利自己情况下求得妥协。
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现今国际格局中,中国仍然处在弱势地位。在21世纪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国仍将在美国和西方强势主导下、以及某些政治势力的遏制与围堵之中求生存,谋发展。“以迂为直”,“以柔克刚”的谋略思想对今天中国外交政策仍具启发价值,特别是在外交上如何避强国之锋芒,巧于周旋,寻求冲破围堵中国之策,有着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