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都有严格的“地理禁区”
“美国之音”等媒体说中国在薛峰案中小题大做,但其实美国政府和民间企业对重要地理信息也保护得很严。
克林顿时期美国提出的八类“必须保密信息”包括很广。其中“国家安全有关的科技事项、美国政府保护核设施的计划、与国家安全有关的基础设施易受攻击的信息”这三项都涉及地理情报。
“9·11”以后,美国安全部门对地理情报更加敏感。比如,如果中东、阿拉伯裔人士使用谷歌地球等地图软件频繁关注一些“敏感地带”,就会引起情报人员的怀疑。而美国商业机构、企业对自身重要的设施会聘用保安公司严格保护,如核电站、油井等大量的地理信息,绝不是“在网上随便就可以查到”。外国人如果手持照相、勘测器材前往附近长时间逗留,绝不会随意测量而不受阻拦。
反观国内情况,民间机构以及部分政府机构的保密意识都不强。李强参谋回忆,当年他们抓获有嫌疑的日本游客后,地方有关部门向部队通报调查了结果,嫌疑人是通过某旅行社办理的相关手续,旅行社在收取费用后不查实游客“来疆旅游并寻找某古迹遗址”的说辞是否可信,既不派翻译、向导,也不向有关部门通报,就代租车辆任由日本人随意到军事禁区附近活动。李强参谋说,一些地方在对外招商、旅游服务、科考合作等活动中,对地理信息的保密意识仍需要进一步加强。
(来源:新华网 编辑:陈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