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井是战时导弹攻击目标
美国驻华大使洪博培曾亲自探视薛峰,并旁听了约40分钟的庭审。据西班牙《国家报》称,一同被宣判的还有3名中国人。
借此,西方的一些舆论和政要辩称案件只涉及“可以从商业途径获得的石油行业数据”,并指责中国滥用法律。美国驻华使馆称华盛顿方面对薛峰所受判决感到“震惊”,并呼吁“出于人道主义释放”薛峰。
油井在中国很多地方随处可见,薛峰的行为为何会被处以重刑呢?有关军情专家向本报解释说,其实,油井的数据,如压力、产量、成分组成、深度等都属于国家机密,并有很详细的密级划分。
这不是以国家机密搪塞,而是“吃一堑长一智”的结果。力拓案发生之后,国人开始意识到一些看似平常的经济信息其实对国家安全影响巨大。中国大量油井信息的泄露,将使中国石油业在对外工程、油品进出口、设备采购等谈判中,更容易被人分析出实际开采能力、货物供求量及价格浮动空间等,从而让中方处于不利境地。这对石油进口依赖度很大的中国来说,等于被操控战略命脉。
除了事涉经济安全,实际上,这些地理信息还可以大量运用于军事。军事专家指出,如果3万余口油井的坐标信息战时被输入敌方导弹及灵巧炸弹的作战数据链,那么这些油井战时被准确击中的可能性大增。
各国军队对地理情报的重要性早有认识。如二战中,中日全面开战前,日本不满足于航空侦察得到的粗略数据,先后派出千余人到中国进行实地非法测绘。这个系统的地理情报搜集活动收效很大,开战时,日军所持中国地图竟然比中国军队自己的地图还要精确得多。
又如阿富汗战争打响之前,美国陆军装备司令部也利用得到的当地地理数据,出资10亿美元构建了逼真的阿富汗虚拟战场,模拟了从沙漠到丛林以及拥挤的街道等各种地形。
美日联手搜集中国地理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