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推荐> 哈马斯7日回复是否接受以色列长期停火协议 | 伊拉克女恐怖嫌犯落网 曾招募80余女人弹 | 辛普森因绑架罪等被判33年监禁 | 五角大楼明年计划招募千名外籍医护 |
彰显执政为民核心价值 “棚改精神”的时代蕴涵

2007-02-06 18:44:22
我来说两句打印文章发送给好友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2005年3月,辽宁省委、省政府决定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完成全省5万平方米以上城市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任务。截至目前,全省14个市共改造城市集中连片棚户区1212万平方米,改善了34.5万户、120万人的住房条件,提前一年超额完成任务。在百万群众喜迁新居的笑靥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棚改结出的对人民群众最为实惠的物质成果,而且是一种巨大和持久的精神成果———“棚改精神”。

“棚改精神”,是在辽宁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的过程中,在辽宁省委领导的决策中体现、在棚改的过程中贯穿、由参与棚改的广大干部群众通过创造性的实践共同锻造和凝聚的一系列精神品质的通称,包括为民、求实、创新、高效、拼搏、奉献等等。它是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所具有的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辽宁大地的生动体现,集中展示了辽宁全面振兴中那么一股子气、那么一股子劲、那么一种撼天动地的精神力量。

“棚改精神”充分反映了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核心价值、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全面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精神力量,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散发着强烈的时代气息。

“棚改精神”彰显了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核心价值

执政为民的价值理念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发展,是党的执政道德和政治伦理的集中反映,又是党的社会工具性的充分体现。马克思指出:共产党除了无产阶级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邓小平指出: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群众,仅仅因为,它是人民群众的全心全意的服务者,它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并且努力帮助人民群众组织起来,为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斗争。执政为民不仅体现在党的政策、执政模式符合和体现人民利益,更植根于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党委和政府服务人民的实践之中。而“棚改精神”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进程中,广大党员干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对党的执政为民的核心价值的最好诠释、最新阐述和最切实的表达。

利为民所谋的负责精神和奉献精神是“棚改精神”之魂。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归根到底是让老百姓得实惠,让振兴的成果惠及广大民众。省委、省政府在推进振兴中,把解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首位,从棚户区改造工程的谋划、启动到实施,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做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使棚户区改造工作系统推进、顺利实施,省委、省政府将棚户区改造工作确定为我省“一号民生工程”,并在充分考虑棚户区居民利益需求的基础上,制定了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各市作为责任实施主体,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决策,并结合本地区实际出台了具体的工作细则,使棚改工作有了强有力的领导和组织保障。同时,辽宁老工业基地50余年积累的棚户区改造任务相当艰巨,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才能将为民谋利的愿望变成现实的行动,将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落到实处。在棚改过程中,省委书记李克强多次到最困难的棚户区调研,省长张文岳逐个城市研究棚户区改造实施方案,省委常委包市、各级领导包片、党员包户,层层负责……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广大党员干部以高度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团结和带领人民创造了“棚改奇迹”。

利为民所谋的负责精神和奉献精神传承和光大了党的优秀传统,彰显了执政为民的时代意义。在积贫积弱、外侮内乱的危机关头,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国共产党以解放中国劳苦大众为己任,并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为广大民众谋利益的核心价值理念。正因为如此,我们党从初期比较弱小的革命党发展为强大的执政党。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社会结构激烈变动、社会利益分化比较严重的今天,我们党如何践行自己的宗旨,从而获得各利益阶层的广泛认同,尤其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是党面临的突出的时代课题和严峻挑战。胡锦涛同志指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首位,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和代表人民的意愿,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这鲜明地表达了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理念。利为民所谋的“棚改精神”,正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对党面临的突出时代课题的回答,并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拥护与支持。

“棚改精神”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

“棚改精神”贯穿着为了人民和依靠人民的理念,体现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友好、人民受益相统一的原则,处处渗透着表现出科学发展观。可以说,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精神是“棚改精神”之本。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以人为本是它的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其基本要求。它从根本上回答了在当代中国发展为什么、什么才算发展、如何实现发展这些基本问题。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的目的不是发展本身,而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发展的成果必须惠及全体人民;发展的概念绝不是单纯的经济发展,而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人、自然、社会及其相互关系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又好又快的发展;发展道路不能落入传统的发展模式和套路,不能以牺牲部分人的利益、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而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走出一条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之新路。科学发展的理念,深深地融会在“棚改精神”之中。

“棚改精神”体现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辽宁振兴的目标价值。这就是:辽宁振兴要以辽宁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振兴为了人民,振兴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振兴中,必须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特别是关注老工业区、资源枯竭型城市中困难群众的利益;振兴工作千头万绪,要从人民群众最期盼、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做起,将发展经济与改善人民生活结合起来,将人民群众的建设主体地位与受益主体地位结合起来。

“棚改精神”反映了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的新概念,包含了对辽宁全面振兴的新解读。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看,“辽宁全面振兴”就不仅仅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体制的转型、经济总量的提高、全省城乡人均收入的增加,还包括加强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认真解决地区、城乡、群体之间差距加大的问题。近几年,辽宁呈现经济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但要看到,还有大量的历史遗留问题没有彻底解决,部分群众生产生活困难,而这部分群众的生产生活不得到根本改善,民心就难以聚集、振兴的合力就难以形成、全面振兴的目标也就难以真正实现。所以,必须排除万难,挤出资金,抓好成片棚户区改造工程。可见,建立在科学发展观基础上的全面振兴观,是构成“棚改精神”的基础要素。

“棚改精神”贯穿着科学发展观在怎样实现发展方面的基本要求。棚户区改造坚持科学规划、科学运作,将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结合起来;将棚户区改造和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功能结合起来;将居民安置用房建设与配套设施建设结合起来;将棚户区改造回迁房建设与建筑“四节”(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结合起来;将棚户区改造回迁小区建设与开辟就业渠道、解决“零就业”家庭成员的就业问题结合起来;将棚户区改造与构建和谐社区结合起来,做到了优质高效、又好又快,实现了改善群众生活与发展生产、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统一,促进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棚改精神”所包含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精神,把对历史负责、对民生负责、对未来负责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与对人、自然、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有机结合起来;把党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战略指导思想上的新发展,同辽宁省情和辽宁全面振兴发展的实际结合起来,使科学发展观由执政党倡导的发展理念转化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党员干部、人民群众高度认同的具体实践,转化为体现辽宁全面振兴新进程的“棚改奇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精神在辽宁大地的不断发扬光大,必将极大推动辽宁的全面振兴。

“棚改精神”展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特征,是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也就是说,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党群、干群关系融洽、同心同德;要求社会公平正义、社会成员团结友爱,并因为团结而使整个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棚改精神”内含着公平正义、团结协作、共建共享等和谐理念,充分展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辽宁日报)责任编辑:韩宇1

棚改是惠及最基层百姓的民生工程,这本身就是推进社会公平的重大导向,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辽宁”的重大举措。而浩大的棚改工程不但需要省委、省政府的果断决策、精心谋划,还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协作。同时,要把好事做好、把实事做实,还必须将棚改过程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中。由此,团结共建的协作精神和公开公正的“阳光精神”成为“棚改精神”之道。

在棚户区改造中,从各级党委和政府到棚改涉及的社区组织和居民群众,从参与棚改的各类企业到用各种方式支持棚改的社会各界,各尽所能,通力合作,形成了强大合力。省委、省政府在作出棚改决策时,得到了中央领导和中央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响应。为解决棚改的资金问题,省政府提出“政府推进、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原则,创新资金运作模式,通过省、市政府补贴,银行贷款、个人出资、税费减免、土地转让、社会捐助等多渠道筹集资金。为保证建设速度和质量,政府、开发商、施工单位、社区和居民等多方联动。为解决棚户区拆迁后部分居民就业面临的新问题,各地积极组织开拓灵活就业的渠道,并加强就业培训。在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棚改中形成了协调各方的社会管理新机制,团结共建成为创造出“棚改奇迹”的重要途径。

为确保棚改工程成为人民群众满意的工程,党委和政府在棚改整个过程中坚持“公开、公正”原则,让每一个程序都在阳光下操作,全程接受棚改居民的监督。如抚顺市按照棚户区居民签署拆迁协议和缴纳增加面积款的先后顺序,随时张榜公示,并以此作为拆迁居民回迁选房先后的主要依据,让每一位棚户区居民从心里感到踏实;葫芦岛市实施了改造区域的低保户名单公开、拆迁户回迁安置地点公开等“八公开”制度,使棚户区居民进一步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阳光与温暖。正是由于棚改中贯穿了公开公正的“阳光精神”,加强了对棚改工作的民主监督,不仅有效规避了拆迁、回迁等环节可能产生的各种矛盾和不利因素,而且增进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保证了棚改工作优质、高效地进行。

在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解决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任务繁重而艰巨,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来激励,需要从历史与现实的坐标中寻求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而“棚改精神”所包含的团结共建的协作精神和公开公正的“阳光精神”,无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要的精神动力。对经济发展水平还相对落后的辽宁来说,它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宝贵资源和财富。

“棚改精神”凸现了全面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精神力量

全面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是当前辽宁全省上下共同的主题。全面振兴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全面振兴,需要物质基础、政治保证、社会环境,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不仅体现在“棚改精神”所彰显的核心价值、发展理念、和谐要求上,而且表现为承载并实现上述精神元素的一种精神气、一股万众一心谋发展的劲头。励精图治的实干精神、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打破陈规的创新精神,就是这种精神气的主要构成。它们构成了“棚改精神”之体,是辽宁全面振兴中弥足珍贵的精神力量。

棚改中各级领导干部扑下身子,沉下心来,扎扎实实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的作风,全省上下齐心协力搞建设、一心一意图发展的场景,正蕴含了励精图治的实干精神。励精图治,首先是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它意味着在巨大的压力和挑战面前,上下一致形成振兴发展的必胜信心和信念,知难而进、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从当下的工作入手、扎扎实实地做起做成的作风。励精图治的“图”,就是要想方设法、千方百计谋划争取成功;“治”则是要实现发展目标、工作目标,实现省富民安。励精图治,还意味着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扎实的作风,绝不弄虚作假,意味着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打破常规去战胜困难,不坐等,不空谈,创造性开展工作。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励精图治的实干精神,才使得棚户区改造获得了巨大成功。《宋史·神宗纪赞》曰:“厉精图治,将大有为。”弘扬励精图治的实干精神,势将进一步推动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

“棚改精神”体现出一种只争朝夕、敢打敢拼、特别能战斗的精神。由于时间短、任务重,棚改工作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但为了百姓的利益和福祉,为了让棚户区群众早日改善生活和居住条件,各地纷纷提出了三年计划两年完成的日程表。在这次棚改中,广大党员干部不断加快工作节奏,早出晚归,与时间赛跑,拼体力,比进度,讲效率。正是凭着这种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工作作风和全力以赴的工作干劲,才提前超额完成了工作任务。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也是一个民族立足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一个国家进入发达行列、一个地区振兴崛起必不可少的精神因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21世纪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21世纪上半期能否把握住战略机遇期;在相对落后的条件下,辽宁发展有多种硬制约存在,必须大力弘扬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

“棚改精神”贯穿着打破陈规的创新精神。如此大规模的棚改系统工程,遇到的困难和复杂情况是前所未有的,建设的目标、理念和模式又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处处都要有创新的精神去开拓。在棚改中,解决资金问题靠创新,拆迁回迁的工作方法靠创新,对棚户区改造各环节的监督方式靠创新等等。棚改中创造了一系列新的工作机制、工作方式,积累了建立社会管理和社会工作新机制的许多有益的经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也是我们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强大动力。“棚改精神”启示我们:在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征途中,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

让我们高度珍惜在辽宁全面振兴进程中铸就的“棚改精神”,共同品味蕴含在“棚改精神”中的核心价值、发展理念、和谐要求及承载这些的精神气,在全体人民中共同凝聚起辽宁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创造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新的辉煌!

(来源:辽宁日报 执笔人:宋萌荣、佟玉华、宋桂祝、杨鹰)

环球在线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环球在线: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环球在线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552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球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