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国问题为何在日本形成争论
围绕靖国神社问题,今年日本的国内气氛与往年大不一样。即便是在战后60周年的2005年,日本在靖国问题上的声音也是向支持参拜的保守势力一边倒,反对参拜的声音相当有限。那时,从日本的官僚、政治家到媒体,再到普通国民,都把靖国神社问题看成是中韩打压日本的一张外交牌。小泉说“不会因为中韩反对而停止参拜”,这句话曾在日本煽动起了相当高的民族主义情绪,只要中韩对参拜靖国神社问题提出批评,日本就会立即强烈反弹。而目前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心灵问题”、“个人自由”、“不屈服外来压力”为借口的参拜渐失民心,反对参拜的国民远远超过支持力量,而且关于靖国神社的议论已经从“应不应该参拜”深入到“靖国神社的存在方式”。其主要原因有三个:
一是中国最高领导人明确给出了改善中日关系的底线。今年3月31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会见日本日中友好七团体访华团代表时表示,中日关系出现困难局面的症结在于日本个别领导人坚持参拜供奉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伤害了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受害国人民的感情,损害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只要日本领导人明确作出不再参拜供奉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的决断,我愿就改善和发展中日关系与日本领导人进行会晤和对话”。此间分析人士指出,胡锦涛的讲话明确了中日关系改善和恢复首脑会谈的底线,而且自此之后,中方不再在各种场合对靖国神社问题多费口舌,“球给了日方,如何改善关系全看日方的举动”。舆论调查结果显示,自4月开始,日本国内反对首相参拜的声音开始逐渐攀升。
二是自民党总裁及首相换届为靖国争论提供了舞台。今年9月,小泉任期届满后将下台,围绕继任者的竞选,日本国内开始对小泉执政5年中的靖国参拜问题和亚洲外交的困境高度关注。尽管小泉和安倍自始至终不希望将靖国问题当作选举的争论焦点,但形势的发展还是没有如其所料。反对参拜的福田康夫的退出并没有阻碍靖国争论的升级,处于选举劣势的谷垣祯一和麻生太郎相继推出“分祭论”和“非宗教法人化”的提议,把靖国神社问题作为向安倍挑战的利器。这就为日本媒体找到了足够充实的报道切入点,也为政界的论争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和舞台。
三是裕仁天皇在合祭问题上的态度对参拜问题和国民意愿产生了巨大影响。7月20日《日本经济新闻》的独家报道称,裕仁天皇对甲级战犯进入靖国神社极为不满,并因此而停止了参拜。日本人对天皇的崇敬之情导致反对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力量增至60%以上,远远超过了支持参拜的力量。这件事也加速了日本政界关于靖国神社分祭和非宗教法人化等问题的讨论。
日本面临一次机会
上述三个客观条件加在一起,引发了战后日本国内最大规模的靖国问题争论。不可否认,这场争论已对日本的参拜保守势力形成了巨大压力。
面对日本亚洲外交的千疮百孔、面对老天皇的真实心愿,越来越多的日本国民希望能以首相换届为契机,改善日本与中韩等近邻的关系,跨越靖国参拜这道坎,从而真正解决历史问题对日本几十年来的桎梏。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刘江永告诉记者,对于小泉这样非理性决策的日本政客而言,民意根本影响不了他的决定。但对于安倍晋三等人来说,舆论的转变,特别是裕仁天皇以前对靖国神社的态度对他们影响不小。“对他们而言,天皇的态度是个台阶。在此之前,新上台的日本领导人不参拜靖国神社,就会引来日本右翼的指责。如今,他们找到了名正言顺改善日本与中韩关系的理由。”刘江永还表示,日本在二战后出现了明显的政治右倾化潮流,目前已有不少右翼人士看出了极端右倾给日本带来的危险。这次日本国内关于是否参拜靖国神社的大讨论,正是对日本从右倾向极右倾转化的一个抑制。他说:“对参拜的质疑意味着小泉等人坚持参拜政策的全面失败,这也是日本民众的一种觉醒。”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的学者高洪说,小泉在执政即将结束的时刻,执意参拜,是他自己的政治决定,我们更关心的是他给继任者留下什么遗产。中日两个民族的最终和解一定是民间意义上的和解,而不是仅仅靠政府签署协议来完成。必须是两国的老百姓发自内心的和解。因此,日本作为加害国一方,必须作出具体努力,对历史问题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我们批评日本,也是为了敦促日本政治人士,希望他们拿出勇气和智慧,开动脑筋,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好让中日关系回到正常和稳健的轨道上来。小泉目前仍然是日本的首相,他以这一身份去参拜必然会引起中国的抗议。我们的批评只针对参拜者,同时也是为了向继任者表示,在历史问题上、原则问题上、正义与非正义问题上,中国一定会坚持自己的立场。中国能够有区别地看待日本社会和政界,准确客观地看待日本。▲(来源:环球时报
2006-08-11 第07版/本报驻日本特约记者 裴子篆 本报记者 胡 笳 段聪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