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新闻频道:《东方时空》栏目
10月1日【走基层·第一手调查】文字实录
驯服“死亡之海”的人们
“人好不如命好,养羊不如种草。今天123明天789,都是因为亿利的王文彪。” ——库布其牧民新民谣


库布其沙漠,坐落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上的中国第七大沙漠,也是北京沙尘暴的三大源头之一。这个在二十年前曾寸草不生,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地方,如今却被很多去过的人比作了塞北江南。是什么神奇的力量驯服了这里的狂沙,改变了沙漠里人们的生活?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走进了总面积超过一万八千平方公里的库布其沙漠。
在库布其沙漠,眼下已是深秋时节。但让我们惊讶的是,行走在横穿沙漠的公路上,映入眼帘的竟然是满眼的绿色。开车的当地司机齐孟克大叔自豪地告诉我们,现在整个沙漠中,有三分之一,也就是5000多平方公里都是这样油绿油绿的。可要是我们几年前来,这里别说树了,连路都没有。
牧民齐孟克:(过去)沙漠里头的路要沿着那个骆驼粪,说明这就是道路。
记者:过去没有这个路的时候,顺着骆驼粪走。
齐孟克:对,风大的时候,沙子就把路埋了,如果有骆驼粪沙子埋不了。
在沙漠里生活了50多年的齐孟克大叔,亲眼见证了人和沙子来来回回的争斗,老人说,以前人老是输给沙子,因为人种树的速度总是赶不上沙丘移动的速度,所以驯服沙子是不可能的事儿。但这些年不一样了,因为这里的人们学会了一种新的种树方法,让种树的速度提高了上百倍。见我们不信,老人决定带我们去见识一下。
亿利资源沙产业集团副总经理韩美飞:插这个(树苗)一定要速度快,慢了流沙会把洞堵上,插都插不进去。
原来,一根塑料水管,前面再加上一根一米长的钢管,这就是在库布其种树的最新武器。即使我们这些新手,种一棵树的时间也不会超过20秒。
亿利资源沙产业集团副总经理韩美飞:种这么一穴,大概时间是8到10秒钟,如果我们人工在这挖坑的话,可能这么一穴要耗到8到10分钟的时间。
韩总说,别小瞧这根小水管,一天就能在沙漠里种10亩沙柳。这项看似简单的技术亿利人摸索了整整20年。当地人告诉我们,库布其沙漠有今天,亿利资源集团功不可没。但这让我们更加好奇,一个企业放着钱不赚,为什么要研究治沙呢。韩总道出了心里话:这家靠盐起家的企业,治沙的初衷完全是为了企业自保。
亿利资源沙产业集团副总经理韩美飞:对,当时企业确实是无奈之下修的(路),大胆地想象,穿越库布其沙漠, 60公里的沙漠,要想穿越(运产品)也很困难。
为了企业不被沙子淹没,亿利集团修出了第一条穿沙公路。这条路,让祖祖辈辈生活在沙漠里的人们看到了治沙的希望。没有人再愿意继续过睁不开眼睛的日子。这沙漠里的生活的确应该改变了。
牧民齐孟克:盖一个房子得要三年筹备材料。
记者:一家三四十平米,光准备砖料要准备三年?
齐孟克:一个骆驼能驼个200来块砖头。
企业要生存,百姓要过好日子,而解决的唯一办法就是治沙,大家想法一致了。拉起手和流沙展开了赛跑。首先就是要修更多的穿沙公路,用路把沙漠划分成更多的网格。
亿利资源沙产业集团副总经理韩美飞:过去我们没有这个路啊,治沙就只能探到几公里远,再往里延伸的时候,就受到了很大的阻力,就是我们的材料啊,人工进不去,最后就是以路划界,以10公里到15公里的范围内,修一条路,向两边辐射。
把沙漠划分开了,还要把沙子固定住。以往人工挖了十几分钟一个坑,水一冲,沙子又进去了,树很难活。亿利集团就发明了水枪打穴的方法。成活率提高到了80%。而一边地上种树,一边用飞机在树的缝隙间播草种。沙子就这样被牢牢地固定住了。
记者:看着高兴吧,(树)都活了,你看。
亿利资源沙产业集团副总经理韩美飞:高兴,很欣慰,比吃肉也高兴。
记者:过去是大沙漠的时候,到处是沙子是吧?
牧民贺改蓝:全是沙子,一走鞋子里面全是沙子,喝点水也喝不上,现在你看我们这个绿化的好,水也有了,树也长起来了,现在这个夏天开开窗户也没有沙子了。
种了植被的沙子不仅变得服服帖帖,让当地人更加兴奋的是,他们发现了一个秘密,就是这些沙子竟然也能致富。那这钱怎么个赚法儿呢?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要想让这里的农民赚钱,必须让沙漠有效益,老百姓就把这些不毛之地的沙漠的使用权有偿转让给企业,我们再投资进行绿化,进行产业化。所以老百姓不但得到了可观的收入,而且得到了一个很好的生存环境。
亿利资源集团通过十多年的技术创新,培育出了既能防沙又能赚钱的半野生化甘草植物。
记者:这是甘草?
亿利资源沙产业集团副总经理韩美飞:对。
记者:这甘草现在价格怎么样?
亿利资源沙产业集团副总经理韩美飞:这个价格现在的话,一公斤的话是十几块钱,大的话二十多。
记者:一亩地的产量有多少?
亿利资源沙产业集团副总经理韩美飞:一亩地好的有四五百公斤,差一点就是二百多公斤。
研究明白后,亿利集团给牧民们集中盖起了漂亮的牧民新村,然后把腾出的土地,和牧民合股种起了中药。除了从合股的土地中拿到分成,放下牧鞭的牧民在沙漠可以参与种植苗木,领取报酬。在家的还可以搞旅游,眼下这赚钱的门路可多了。给我们开车的齐孟克师傅,特意邀请我们去参观一下他过去和现在住的地方。
牧民齐孟克:这是我们原来居住的地方,亿利来之前,我们就住这里。
记者:我看这里地方很小,20多平米。
齐孟克:就是20多平米,再大的话,咱们这个地方泥也没有,盖不起来。
记者:厨房在哪儿?
齐孟克:灶子在这里,最底下,上面盖着东西。
记者:这个房顶一伸手就能摸到啊。
齐孟克:房子高了以后,就不暖了,这么个原因。
带我们参观新家,老齐的心情明显好了起来。而这个漂亮的新村让我们眼前一亮。每家的房子都有近200平米,家家还办起了蒙古特色的旅游项目。

记者:那您这一年收入得多少钱呢?
牧民布图:一年收入十来万。
记者:十几万块钱是吧?
布图:嗯 十来万
记者:过去的话,要(收入多少)?
布图:过去就是靠牧业,就是弄点羊绒,每年弄到个一两万毛收入。
记者:现在家里面汽车都有吧?
齐孟克:有了,外面放着了。
布图:轿车、摩托车都有了,还有一个小型拖拉机。
有了车,又通了路,现在牧民们就连种树都要开着小轿车。
记者:路上那个小车是你的吗?
牧民贺改蓝:那个。
记者:黑色的啊。
牧民贺改蓝:蒙PV123。
记者:号还不错。
牧民贺改蓝:我们有句顺口溜,“人好不如命好,养羊不如种草。”地里长出草来了、树来了,把这个风沙止住了,我们农民也能睁开眼睛了。
老齐说,现在请朋友喝上一杯再也不要像过去那样,翻过几十里的沙丘,只要在村里喊上一嗓子就可以了。

沙漠绿了,牧民富了。听说今年甘草的收益能达到5000万元,但这对于今后治沙的投入还远远不够。如今,亿利集团又联合投资1500亿元搞起了沙漠清洁能源项目,这些产业都将成为今后治沙的坚强后盾。在前不久召开的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上,专家们一致认为库布其的治沙模式,将为全球的荒漠化治理探索出一条新路。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治沙事业是一项百年工程,要想真正见到实效,必须走出一条可持续的发展新路子。关键就是“政府要政策化支持,企业要产业化投资,牧民必须市场化参与”。只有这样,我们治沙事业才能走得远、走得久、办得好。
而就在新村的旁边,亿利能源投资一亿多元兴建的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全免费寄宿制学校已经开学了,850多名来自牧区的孩子们正在享受着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
孩子读书现场声: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