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讯 (记者 贾晓宏) 过完国庆长假,健康日接踵而至:昨天(8日)是全国高血压日,明天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下周是世界镇痛周,这个月还有世界关节炎日、世界传统医药日、世界骨质疏松日……这些健康日是不是一阵风刮过?刮过之后就没有什么意义?对此,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健康教育系主任王培玉认为,卫生和健康活动日相当于给人们“提了个醒”。他表示,不同的卫生和健康活动日影响力不同,但从疾病预防的角度看,健康日的设立对疾病预防、健康知识的普及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据了解,目前,在我国大大小小的卫生和健康活动日多达数十个,平均算下来几乎每周都有健康日。有些健康日是联合国或者世界卫生组织设立的,比如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这个健康日是世界卫生组织在1988年确定的;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联合国决定从2007年开始将11月14日定为联合国糖尿病日,要求所有会员国、联合国内各相关组织、其他国际组织和民间社会以适当方式开展活动,提高公众对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及其相关并发症的认识;10月20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这个健康日最早由英国国家骨质疏松学会创办,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开始参与并作为联合主办人。有些健康日是我国设立的,每年4月25日是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这个健康日是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确定的;10月8日是全国高血压日,这个健康日始于1988年,是卫生部为提高公众对高血压危害的认识、普及高血压防治知识而设立的。
王培玉说,各种健康日的设立,说明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学术团体及我国政府对公众潜在或存在的健康问题非常关注。如果没有各种健康日,很多人只有在生病之后才会注意到相关的健康知识。王培玉曾在日本工作多年,日本也同样推动一些全球性的健康日,比如世界艾滋病日前后也要举行各种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