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在对话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分歧。日本一家著名经济媒体关于本次对话的报道就很耐人寻味,其大标题是“自信的中国对日本的要求躲躲闪闪”。所谓“躲闪”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日方要求中方放宽稀土出口限制;二是关于在华日企的劳资纠纷问题和改善商务环境问题。
稀土是下一代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IT产业不可缺少的战略物资,据称中国稀土储藏量约占全球的90%。但是由于近二十多年的无序开采,超低价出口,已经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稀土储量大大下降,正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危险。中国从环境保护和战略资源保护等方面考虑,对稀土出口加以限制并不违反WTO的相关规则,理所当然,也是必须的。对此,商务部陈德铭部长已经作了正面回应,并没有回避和“躲闪”。换位思考,日本及美、欧在高端制造业技术、风能发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技术、清洁煤等环保技术方面,一直以来对中国实行不同程度的封锁,是否也应该对中国给出解释呢?
最近日资企业发生的一系列劳资纠纷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工人的工资低、待遇差,并没有其他政治背景。中国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劳资纠纷问题,特别是地方政府做了许多工作,目前已经得到妥善解决。高层经济对话主要讨论宏观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大问题,不可能讨论太细的具体问题。个别企业的劳资纠纷问题,可以在地方层面或个别领域层面加以解决。
目前,日本是仅次于欧盟和美国的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继2007年中国成为日本最大贸易伙伴后,2009年中国大陆超过美国成为日本的第一大出口对象国。日本是中国重要的外资来源国和政府资金合作伙伴。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经过长期的经济合作与磨合,中日两国业已形成互惠互补、互利共赢的良好合作局面。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日本对中国的依存度越来越大。仅从双边贸易看,1996~2009年间,日中贸易占日本外贸总额的比重从8.2%上升至20.5%;对华出口占日本出口总额的比重从5.3%上升到18.9%。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强有力地拉动了日本经济的复苏。
展望未来的中日经贸合作,空间广阔,潜力巨大。第三次中日高层经济对话的成功举行,定会促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经济总量虽然超过日本,但中国的人均GDP仅仅是日本的1/10,中日之间的互补性仍然很强;中国增持日本国债既有助于中国推行外储多元化,又可为日本经济提供资金支持,对两国来说是双赢。中日以及国际社会都应以平常心看待这种变化。□(文/张季风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