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8日,第三次中日经济高层对话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与日本外相冈田克也共同主持第三次中日经济高层对话。这是王岐山、冈田克也与代表团成员合影留念。新华社记者 张铎 摄
第三次中日经济高层对话8月28日如期举行,中日双方就经济复苏对策、全球范围及区域合作、加强双边互惠双赢合作等问题开展对话,对话期间签署了7项合作文件,取得圆满成功。温家宝总理会后会见了日方主要与会人员,并对对话取得的成果予以充分肯定。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复杂,欧债危机的影响尚未消除,美国经济复苏势头减弱,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依然存在。日本国内政局也比较复杂、微妙;日本经济第二季度环比增长0.1%,远低于预期;7月中旬以来,日元大幅度升值,股市下跌,而中国经济增速也开始放缓。更值得关注的是,2010年上半年,中日经济关系出现了两个里程碑式的变化:一是第二季度中国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二是上半年中国大幅度增持日本国债,中国从日本的债务国一跃成为债权国。在这种特殊时刻,中日双方举行高层经济对话,协调经济政策,共商应对危机对策,非常及时。
本次高层经济对话的成果是多方面的。首先中日高层对话实现机制化本身就是一个重大成果。前两次高层对话是自民党执政,而本次是日本民主党执政后的首次对话。本次对话规格很高,中方王岐山副总理和外交部、发改委、商务部、环保部、工信部、农业部的六位部长,以及质检总局、人民银行、国家林业局等部门的领导与会;日方外务大臣冈田克也和财务大臣、农林水产大臣、经济产业大臣、环境大臣、内阁府邮政、金融担当大臣等6位大臣以及3位副大臣、新任驻华大使出席对话。双方多部门的高层官员坐在一起,沟通信息,就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交换意见,探寻解决难题的路径,这对于增进相互理解十分重要。试想,如果在2001年以前就存在高层对话机制,也许就不会出现日本对华“三种农产品紧急设限”,而中方又采取报复性措施的那种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从宏观层面来看,对话双方重点讨论了涉及两国经济合作的宏观性、战略性、长期性议题,达成重要共识。作为具体成果,两国相关部门签署了《建立中日流通物流政策对话机制的备忘录》等共7个文件,内容涵盖高端制造、节能环保、信息通信、物流流通、食品安全等领域。值得一提的是,双方还就两国在国际气候变化合作当中的协调与合作交换了意见。此前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问题上双方就一直保持着密切的沟通与交流,中日决心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基础上,依据各自责任和能力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并愿推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取得积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