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展官网 英语点津 中国日报 教育在线 留学英伦
2010-03-16 10:35
 

第15届中国国际教育巡回展于3月13日在北京国际贸易中心拉开帷幕,来自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等33个国家的共500多所院校和机构悉数亮相,为中国学生和家长现场提供信息咨询,展会首日现场气氛十分火爆,让人切身感受到“留学热”。

各具特色的展台吸引眼球

展台是参展院校打出的第一块广告,颜色各异、各具特色的展台成为当天展会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新西兰展区主打海蓝色,让人仿佛置身于大海之中;荷兰展区一片橘红色的海洋,让人联想到“红色军团”,在这些国家展区中,一些展台的独特设计让人过目不忘。一家时装设计学院的展台以身着时装的名模为背景,充满时尚感觉;波兰高校联盟的展台以白色为背景,上面点缀着一朵朵红色的康乃馨,据校方代表介绍,该展台的设计师同时担纲世博会波兰展馆的设计。

教育展北京站落幕 火爆现场尽显“留学热”

老牌留学热门地仍最受青睐

中国学生对美国、加拿大、英国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留学热门地的热情不减,咨询现场十分火爆,很多展台被围得水泄不通。而且这些国家展团参展院校较多,再加上各具特色的展区设计,吸引了不少眼球。

北京林业大学大二学生张宁说:“我这次主要是来看看美国和加拿大的学校,因为对这两个国家的教育质量比较信任。”

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生家长说:“要上就上最好的学校。我们倾向于选择美国的学校。”

与展会同时举行的分布在现场三个厅的研讨会的气氛也非常热烈,这些研讨会的主题包括各国留学政策的介绍、热门院校推介以及如何申请美、英等国的名校等等。各国也借此机会大力宣传留学利好政策,如美国着重强调其丰厚的奖学金、自由宽松的学习气氛和可移民的政策;新西兰在资金证明方面为留学生提供更宽松的政策,新西兰移民局设有一个留学专门账户,学生申请时把留学相关费用存入专用账户,就可以作为资金证明,有无存款历史并不重要;新加坡则重推其中西合璧的教育、华人众多的人口环境特点、丰厚的政府助学金以及跨国企业多,可为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的优势;英国强调其免费医疗以及毕业后可在英居留两年的签证政策;澳大利亚重点提到了其是唯一一个为保障留学生安全而立法的国家。

留日、留韩成留学新趋势

虽然不比英美等国家展团的火爆气氛,选择亚洲国家作为留学目的地也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在悄然兴起。

而这一趋势和亚洲一些国家的留学利好政策及国家独具的魅力密不可分。

据了解,2009年,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提出了一项“接收30万外国留学生计划”。受到这一利好政策的影响,专程从武汉赶来的武汉大学哲学系大三学生张俊泽留学日本的想法十分坚定。

他说:“留日和留韩在武汉十分流行,在今后几年肯定会越来越热。我选择留日,一方面是因为30万的留学生计划,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个人比较欣赏日本人严谨的做事风格,我去过东京,当时就想以后要来这里留学,学学日本人是怎么做事的。”

此外,他认为留日、留韩在二线城市的兴起与家庭经济实力也有关,因为二线城市“毕竟不能与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相比”。

学生家长关注点有所不同

据记者的现场观察,家长和学生对留学的关注点有所不同。

20岁的张宁在谈到自己的留学梦想时十分激动,从她的回答可以看出她对自己留学的方方面面已经考虑得很清楚。

在谈到专业选择时,她说:“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要考虑到今后的就业。一定要把留学与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联系在一起,否则留学也没有意义。”

同时她也十分看重留学目的地的经济发展和教育质量。

而张宁的妈妈则似乎更关注女儿留学海外后的生活问题,她说:“想让她去加拿大主要还是因为那边有亲戚照顾”。

另外一位家长则与孩子在专业选择上出现了分歧。孩子认为专业的选择要按照自己的“个人标准”,而他的父亲则认为专业选择要参照“社会标准”。

参展院校“很满意”

美国Stenvens-Henager学院的校方代表史密斯是第一次来北京参展,他对展会当天的情况很满意,认为前来咨询的学生超过他的预期,美国加州州立大学的校方代表布赖恩也是第一次来参展,不过他的学校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他直言自己的任务就是多招点学生回去,并大赞加利福利亚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他的学校学术气氛很浓厚,老师们并不只满足于教学,而且十分热衷于做研究。

现场花絮

为吸引眼球、赚足人气,一些院校和留学机构使出浑身解数,五花八门、各具创意的宣传方式令人“惊叹”。在金吉列留学服务机构的法国留学宣传现场,竟出现了一群身穿法国女佣服、手捧埃菲尔铁塔模型的美女模特助阵团;某留学机构打出现场抽奖的宣传海报吸引注意力;另一留学服务机构则让宣传人员扮起了卡通人物“喜羊羊”和“灰太狼”分发宣传广告,还有一群辛苦的“举牌族”穿梭在人群中。

(中国日报网 编辑:蔡姗姗)

 


Copyright by chinadaily.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None of this material may be used for any commercial or public use.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中国日报网站内容,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欢迎愿意与本网站合作的单位或个人与我们联系。
电话:8610-84883300, 传真:8610-8488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