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项目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所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反贫困婴幼儿营养改善与儿童早期发展干预政策实验项目的子项目,该项目在全国南北各选一个县试点,北方的试点在青海省海东地区乐都县,南方的试点就在寻甸县。
2010年4月1日,云南寻甸县与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签订合作协议,正式启动早教试点工作。该县河口、七星、甸沙、柯渡4个试点乡镇开始实施。
67个早教点遍布寻甸山乡
寻甸早教工作涉及4个乡镇、40个村委会。早教志愿者共56名,全县共设置教学点67个。3至5岁幼儿共1489人免费到相应的早教点受教,早教覆盖率达到92.21%。与此同时,各早教点在保障幼儿安全的同时,对3至5岁的幼儿分3个年龄层次实施早期学前教育,每个年龄层次的学生每周至少到早教点接受2至3次,每次不低于3个小时的早期教育。教育以活动、游戏为载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儿童社会性发展水平。
志愿者承担孩子的启蒙老师
2010年12月底,由基金会赵俊超博士组成的考核小组对早教志愿者进行考核,辞退了10名志愿者,从昆明机电工程学校幼教专业新招了13名教师加入到早教志愿者的队伍中,至今年4月,寻甸县的早教志愿者共有56名。
今年4月,云南寻甸教育局专门组织所有早教志愿者到寻甸县进修学校进行为期3天的培训。6月24日至7月7日,抽调12名志愿者,参与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专家组对河口、七星、甸沙乡早教点的幼儿跟踪测试。通过测试,志愿者都能较好地把握各项早教考核指标,强化了教学目标意识。测试结束后,昆明学院的专家还对早教志愿者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培训,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志愿者的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都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从去年4月至今年7月,一共进行了8次培训,每次培训不少于3天,密集高效的培训,使志愿者的专业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如今,唱歌、舞蹈、绘画、制作及短时间的教学活动等,实现了幼儿在生活习惯、行为习惯、文明礼貌、语言表达、动作参与、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养成与发展。结合寻甸是一个集汉族、回族、彝族、苗族聚居的民族县,志愿者们还从多方面入手,对幼儿进行较全面系统的教学,许多幼儿一般只能用方言或民族语言的短句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志愿者们坚持用普通话和他们交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多数幼儿已基本能用普通话表达自己的意愿及需要,特别是苗、彝族儿童汉语表达水平明显提高。如今,不仅67个教学点分布于4个乡镇、40个村委会,而且1489名没有进幼儿园的孩子也能尽享早期学前教育。
苗村贫困娃接受早教启蒙
“丢手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快点抓住他……”在高田村委会草子地早教点,一群苗族小朋友在欢快的手风琴伴奏下,玩起“丢手绢”的游戏。一张张纯真的笑脸、稚嫩的童谣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如今,草子地小学,早教点里身穿苗族服饰的孩子们成为了一道风景线,在校园里总能见到他们又蹦又跳的快乐身影。教室里也都是他们亲手制作的剪纸、图画。校长李乔亮感慨地说,这些贫困的孩子能够接受早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为他们以后进入小学学习打下了基础,早早地接受了启蒙教育。
来源: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通讯员 马兴有)编辑: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