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就是这么“任性”——一个80后记者眼中的高德荣
一年不见,独龙江大变。
独龙江之变,离不开一个人:他把自己“封入”高黎贡山,履行职务在独龙江边;他离群众需求很近很近,却离身边人要求很远很远;他倾力让独龙江的发展快起来,也让发展对生态的影响慢下去。
这个有几分“任性”的人就是高德荣,记者一年内有幸两次和他“零距离”接触,感受“钉”在偏远独龙江的厅官高德荣。
理想信念高起来了,职务待遇要求就会低下去
美的步步惊艳,路却步步惊心。独龙江有啥好,让高德荣朝思暮想非要回去?这是记者和不少80后对高德荣的第一个疑问。
曾经的独龙江,是一个离开了会想,再进去会怕的地方。不说漫长的车程,单是从贡山县城到独龙江乡的“麻花型”山间毛路,以及第一次走进独龙江时冲到了洗手间却没吐到洗手间里的“惨烈”,独龙江就让记者有想“跪”的冲动。
时隔一年再入独龙江,嘈杂的施工现场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干净的街道、整齐的特色民居。
来不及欣赏独龙江变化,记者急切地跑到老高家。独龙毯、热火塘、正播放新闻的电视机,一如一年前。
只是桌上的药,多了。
高德荣的老伴马阿姨告诉记者,得知记者明天要采访,高德荣看采访路线去了。高德荣的司机肖建生插话:“组织上有‘令’,要求他配合记者采访。”
高德荣不愿接受采访,却愿服从组织安排,这倒符合老县长的一贯作风。今年上半年,高德荣到龄退休时便说:“职务可以退,党员义务不能退,我还要和独龙群众一起干,干出活路来。”
跟贫困“死磕”,高德荣已经坚守近40年。退休前,高德荣曾任怒江州人大副主任、独龙江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级别副厅。他放着怒江州府六库的办公室不待,却向组织申请把自己“封进”偏远的独龙江。
组织上给他在州府安排住房,他不要;按照规定发放的补贴,他也不要。他说:“官当得再大,如果自己的同胞还穷得衣服都穿不起,别人照样会笑话你。与其花时间打扮自己,不如花时间建设好自己的家乡。”
不管是去敬老院慰问,还是去学校采访,高德荣总是把外面的干部推到前面,说:“党和政府来看咱独龙人了。”
曾有人开玩笑,说高德荣是独龙族的头人,他却不假思索的回答:“我高德荣是独龙族的儿子,共产党才是独龙族的头人。咱们独龙族什么都可以忘记,就是不能忘记共产党的恩情,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独龙族今天的一切。”
有人纳闷,高德荣缘何回到独龙江,坚定跟着共产党?在记者看来,如果他经历过独龙江的惊魂“毛路”,看过还没拆除的旧茅草房,再去看下今天的独龙江,一定不会有这样的困惑。
从赤贫中走来,高德荣有了坚定信仰,也让自己更有力量。作为没受过苦的80后,也许很难理解这份执着和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