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专家聚昆分享农业科技合作成果
中新社昆明10月22日电 (余雪彬)中国、柬埔寨、老挝、泰国、越南5国的60余位农业专家22日齐聚昆明,参加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组第六届理事会,分享自2008年以来在农业科技合作方面取得的成果。
大湄公河次区域是指湄公河流域的6个国家和地区,包括柬埔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和中国云南。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组成立于2008年3月,旨在平等、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形成合作长效机制,开展和促进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引领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达到支撑粮食安全、消除贫困、保护环境的目的。
在第六届理事会上,来自柬埔寨王国国家农业科学院、老挝国家农林科学院、泰王国农业合作部农业司、越南国家农业科学院的陆稻、大豆、甘蔗、马铃薯、植保和农经工作组代表就2008至2013年的合作成果进行分析、总结,并讨论下一步示范计划、合作项目及方案。
云南省科技厅副厅长赵志武表示,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对促进农业现代化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与云南省山水相连,自然生态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相近,农业科技合作具有天然条件上的优势。
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组农业经济工作组组长冯璐介绍说,全球46%的山区人口集中在亚洲太平洋地区,其中的百分之九十分散在发展中国家,山地面积广、贫困人口多是大湄公河次区域的普遍现状,农业交流合作要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和提高收入等为主导,以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通过理事会讨论,合作组各成员单位签署合作备忘录,以促进在水稻、大豆等品种培育种植方面的人员交流、技术合作和智力保障等工作的开展,同时会上还建议成立中国——东盟植物保护创新实验室、中国——老挝植保联合实验室,旨在推进成员单位在植保科技上的科技创新。
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组成立6年来,先后成立大豆、陆稻、甘蔗、马铃薯、植保和农经6个专业工作组,通过合作组平台交换品种264个,合作组还就次区域农业重要有害生物和入侵生物开展了联合考察,提交了各国重要农业病虫草害名录,建立了针对大湄公河次区域植物保护中存在问题和防治经验的常态化交流平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