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窖“半饱” 全市小水窖蓄水量不足五成
9岁的毕文月走在干涸的泥木卓,和不远处的白鹭一样,在一处小水洼前停下来,用手比划着,“以前这里、那里都是水,而我们站的地方,是水塘的正中央。”
泥木卓,库容2万方,是一个小坝塘,石林县防汛抗旱办公室主任赵树平称其为“泥木卓水库”。如今,泥木卓已干枯见底,河床龟裂,一群白鹭在这里歇息。赵树平苦笑着说,再旱下去,怕是白鹭也没水喝了。
“这原本是我家养鱼的鱼塘,但是近两年来已经没法做生意了。”毕文月的妈妈说,只要人饮能保证就心满意足了,鱼塘和养鸡场早已关停。毕文月家里,蓄水池和水缸全部装满了水,水管漏水的地方,小盆子在那里接着,洗过菜的水用来洗锅,洗锅水用来喂猪,“一滴水也不能浪费”。
近日,在石林县所各邑村口,记者遇见正在打理烟田的毕正祥。“今年还好,建的小水窖作用很大,天气最旱的时候用水浇过一次烟田。”他指着水窖近旁的3亩烟田说,去年大旱的时候,这块地上的玉米全部旱死了。
记者问,一般多久清理一次水窖积淤池中的淤泥,毕正祥说,一般淤泥深度达到巴掌高的时候就该清理了。记者随手拿一根长约50厘米的木棍,在积淤池里探底时,发现淤泥已占到木棍的1/4。毕正祥说,由于前几日下雨,坡上的泥土顺着雨水流到清淤池底了,还没来得及清理。
赵树平介绍,一般3-4亩地就会建一个生产用水窖,蓄水量大多为15立方米。由于水窖为村民个人所有、自行打理,有些村民管理得很好,水窖里水是满的、淤泥也很少,有些村民则几乎不打理,除了一点雨水,水窖几乎没有水,淤泥都干在积淤池里,待到用的时候才开始着急。
当记者来到松园口时,停水一个月的村子刚来自来水。在村民陈石连的家里,水流入生活饮水水窖。陈石连说,家里有4口人,饲养着2头牛、3头猪和3只羊,如果把水窖放满、节约用水,到明年春天,全家人、畜饮水和生活用水基本能满足。谈及是否有缺水的紧迫感时,陈石连摇了摇头,“有水窖在,心里不慌了。”而离陈石连家不远的一户村民家中,水窖则是干枯的。
谈及农村地区水窖和坝塘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市防汛抗旱办公室工作人员姜开利表示,目前全市2.3万件小水池、20.57万件小水窖共蓄水230万立方米,仅占总容量的46.7%。
石林东北部供水管理处主任王永生说,石林的备用水源——占地3000亩的月湖水库,目前蓄水只有145万立方米。面对旱情,他非常焦急,“今年的旱情比去年严重,还没从前两年的旱情中完全恢复过来,连旱情况的出现使得蓄水严重不足。如果下半年没有有效降雨,明年大春将无水可用。别说庄稼,连人畜饮水都很难保证。”王永生介绍,其所管辖的3个水库,径流期只有2天,即“有效降水只有2天”。
市防汛抗旱办公室介绍,由于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特别是山区半山区为主的农村旱情较为严重。截至17日的统计数据,伏旱已经造成昆明市五华、西山、东川、晋宁、宜良、石林、嵩明、禄劝、寻甸、安宁10个县(市)区51.93万亩农作物受旱,3.97万亩水田缺水、14.75万亩旱地缺墒;17.53万人、6.34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4条河道断流;4座水库干涸;11口机电井出水不足。记者李殿荆报道
应对
科学抗旱
建设“五小水利”工程4万件
市防汛抗旱办公室表示,随着旱情的发展,农村人饮问题将更加突出,必须要做到科学调度、合理利用水资源,千方百计保证人畜饮水安全。一是要继续采取蓄、引、提、拦、调等多种措施做好水库、坝塘、水池(窖)的增蓄工作;二是对现有水利工程进行清淤扩容、继续配套、挖潜改造,充分发挥“五小水利”工程的作用;三是强力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五小水利”工程4万件,抓好抗旱应急工程建设;四是要采取人背马驮或集中送水的方式,尽可能将山区、半山区小水窖、小水池蓄满或多蓄。
市防汛抗旱办公室工作人员姜开利说,农村“五小水利”很有潜力可挖。他说,去年全市新建了12.5万件小水窖,为解决山区和半山区的人畜饮水、灌溉用水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现在要趁着雨季还未结束,千方百计地搞好蓄水、保水和管理工作。(记者 李殿荆)
呼吁
节水惜水
每位市民把节约用水变成生活习惯
开源不成,只能节流!
由于连年干旱,松华坝已经连续3年没有开闸放水,因而流入盘龙江的水仅仅是0.02立方/秒的正常出水量。同时,为尽量保障城市饮用水供应,近年来也暂停了松华坝的景观用水供应。对于这一点,市园林绿化局局长焦延田表示,昆明的景观用水和城市绿化用水都没有挤占饮用水源,全部依靠雨水和中水浇灌。公园和小游园中的小池塘是雨水收集的阵地,收集到的雨水不仅可以保证城市景观,必要时还能成为绿化用水。“因为干旱,昆明绿化部门始终都有节水意识,行道树栽种位置都低于街岩石5厘米左右,树木周边不铺设路砖。这些措施都能更有效地利用雨水浇灌行道树。”
“今年昆明降雨分布非常不均,住在城区的市民可能比去年少了几分干旱的感觉,但其实旱情依然严峻。往往降雨都集中在主城,一场大雨过后,滇池水涨了,但松华坝水位可能纹丝不动。”松华坝水库管理处党支部书记王良才表示,“一连数月只降不升的水标尺刻度让我们绷紧了节水的弦。我们单位安装的都是感应龙头等节水设施,就连绿化用水也是采取滴灌方式,能省一滴就省一滴。”采访中,松华坝水库管理处工作人员希望通过《昆明日报》,真诚呼吁每一位市民都行动起来,把节约用水变成一种生活习惯。
市水务局、市节水办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昆明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不足300立方米,作为水资源比较缺乏的城市,节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特别是去年百年不遇的大旱,让昆明人更好地认识到战胜旱魔的有力武器——节约用水。节水不应该是旱情出现时才被人们挂在嘴边的词汇,更应该是每一个昆明人长期坚持的自觉行动,做到“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少用,一水二用,一水多用”。(记者 郑阳洋)
来源:昆明日报 编辑: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