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的夏天,库尔勒格外的热,无处躲藏,令人窒息,几乎让人不能静下心来做事。于是我决定利用休假出去走走,觅一片清凉,换一种心情。
2011年7月24日,我携带了相机及简单的行囊随一个单位的疗养团队出发,开始了这次夏日之旅。路线为巩乃斯——那拉提草原——伊宁市——赛里木湖,然后返回。
第一天的目的地是巩乃斯国家森林公园。巩乃斯距库尔勒约330公里,行车时间7小时。每年6月至9月间,这些地方碧草茵茵,山花漫野,五颜六色,将草原点缀得绚烂多姿。你若身临其境,如进入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渐行渐远,车过巴轮台后,气温逐渐下降,人也感觉凉爽起来,车窗外掠过的景致绿色越来越浓,渐入佳境。
登上查汗努尔大阪,即将进入巩乃斯河谷,此时凉风扑面、天远云淡,凭高远望,眼前豁然开朗。但见群峰叠嶂、薄烟轻笼,青山翠壑间公路如带,路上如链的车辆甲壳虫一般缓慢蠕动,远处星星点点的洁白羊群像一把珍珠洒落在碧绿的山坡和开满野花的草地上,如此美景,怡神养眼,我不由得为自己的决定暗暗得意。
进入河谷,便进入了巩乃斯国家森林公园。这里蓝天白云,起伏的山岗绿草如茵,清冽的河水淙淙流淌,成片的云杉高耸挺拔,苍绿间掩映着牧人的白色毡房和若隐若现的村落,以及接待游客的木屋小楼,林间的草地在阳光下熠熠闪光,就像绿色的织锦。一步一景,步步美景,景随人移,人在画中。这些地方我以前也曾多次来过,但每次都有不同的感觉,之所以再次来这里,因为她真的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一路美景一路行。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提前预定的住处,洗漱、用餐,安顿好房间,已是傍晚时分。西边如黛的树木之上一片金红,轮廓清晰的太阳带着一天的疲惫缓缓下移,漫天红霞显露着淡淡的忧伤不忍离去。
我独自徜徉在这静谧的光影中,沐浴着略带寒意的凉风,仿佛能听见大山的呼吸,树木生长的声音。连日来的劳顿、燥热一扫而空,都市的喧嚣随晚霞一同渐渐消失的无影无踪,那一刻仿佛不知身在何处。入夜,我枕着彩霞,嗅着氤氲的花香,耳边回响着如琴的泉声沉沉睡去......这是我期待了很久的时刻,在那美丽的地方。
小鸟在窗外啾鸣,我从悠悠睡梦中醒来,呵呵又是美丽的一天。
我们按预定路线,从巩乃斯林场向美丽的那拉提草原继续前行,道路伴随着湍急的巩乃斯河,蜿蜒曲折、峰回路转,清冽的河水被水中的岩石激起朵朵白色浪花,隔着车窗隐隐能听到河水的咆哮声。河对岸笔直的云杉间杂着不知名的阔叶树,林间空地不时闪现洁白的毡房和红顶白墙的度假小屋,河边的草地上有牛羊在悠闲地吃草。沿途一路青山碧水,绿草、野花、林木、村庄,斗转星移、美景变幻,恍如梦境。景越来越美,我的心也越来越沉醉。
那拉提是哈萨克语,意思是“见到太阳的地方”。传说当年成吉思汗西征时,有一支蒙古军队由天山深处向伊犁进发,时值春日,山中却是风雪弥漫,饥饿和寒冷使这支军队疲乏不堪,不想翻过山岭,眼前却是一片繁花织锦的莽莽草原,泉眼密布,流水淙淙,犹如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时云开日出艳阳高照,人们不由激动的大叫“那拉提(有太阳),那拉提!”于是就有了今天这个地名。那拉提草原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这里夏季凉爽,冬季温和,年降水达600-800毫米,植被丰富、得天独厚,是国家五A级风景区。
一个小时后终于来到了那拉提。
换乘景区内的区间车,车内载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从车窗可以看见从空中草原返回到核心景区的其它车辆。到了核心景区下了区间车,只见白云悠悠、山林寂寂。游客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上观光车看空中大草原、骑马、漂流等游玩项目,由于以往来时骑过马,这次我选择坐上观光车直奔那拉提空中大草原。这是在山顶之上的一个大草原。要在山坡上盘旋前进至山顶。
一路上碧绿的草、蓝色的河,白色的冰川、雄伟的天山,刚直不阿的云杉,组成了非常优美的自然景观。
从哈萨克民族的生活习惯来讲,恰恰又是游牧民族“逐水而居”这种生活习惯的最好诠释。经过历史的迁徙和变迁,哈萨克族比较集中在那拉提草原。哈萨克也有自己独特的习惯和特征,比如说,草原上移动的家,每年从夏牧场到冬牧场来回迁移过程当中,生活的迁徙和锻炼,构成了他们重在选择居住的方式,用不同的木头劈成的筋,然后用毡子围起来的哈萨克毡房,它是“草原上移动的家”。世界上搬家最多的民族就是哈萨克族,世界上走路最多的民族也是哈萨克族,世界上哈萨克人最多的草原也是那拉提。
观光车到了那拉提空中大草原的山顶,一幅壮美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我看见的色彩不光是单纯的绿色,其间不知名的野花繁星点点,迎风摇曳,显得那么赏心悦目。 此时我的身心早已融入这美丽的草原,感觉犹如陶渊明所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恍如隔世。
仰面天空,闭上双眼,张开双臂,大口地呼吸着这草原芳芳的空气,让同行的伙伴用相机将此情此景永远定格。
只可惜在这里停留的时间实在太短,也就一个小时。二点准时出发,驶向下一个目的地——花城伊宁。
告别了美丽的那拉提,驱车200余公里,当天下午我们便来到了伊宁市郊外的消防局培训基地,晚上将在这里住宿。当车慢慢驶向院内进口处时,其对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池塘荷花,再进入院内看见是茂密的爬山藤“筑成”一面绿色墙壁,白色的小栅栏内长着鲜艳夺目月季花,院内中间有一清澈见底小形游泳池,池边置放着几张条椅和一条悬挂着的秋千,靠院墙处东面是一幢红色屋顶小木屋,木屋旁边是一间大的红色木亭,南边是几间大小不一的白色哈萨克毡房式的餐厅,西边则是结着葡萄的葡萄架长廊,北边便是我们将要住宿的四层楼。住在这样一个花园里,你会觉得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
第二天吃完早餐,由于时间和预先的安排,在市区没有逗留,我们便向下一个景点——锡伯族民俗风情博物馆出发,此馆位于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孔扎齐牛录乡境内。313省道转县乡道路可达。距离县城中心约 6千米,距伊宁市18千米。是展示锡伯族西迁、发展历史和锡伯民俗的综合性风情园。
该园包括锡伯族民俗风情博物馆仿古建筑、民俗娱乐区、锡伯民族英雄图伯特塑像和西迁纪念碑、庙会一条街等。博物馆主要展示锡伯族242前的西迁史、屯垦史、戍边史(沙盘模型)和锡伯族悠久的历史民俗文化。锡伯族原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是古代鲜卑的后裔,为保卫边疆、屯垦戍边于1764年奉清政府之命来到新疆伊犁,迄今已有240多年的历史,西迁的锡伯族与当地的兄弟民族一道,为保卫祖国边西北边陲、维护祖国统一稳定,为开发建设边疆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240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保留了完整的语言和文字(在东北已失传),并且将锡伯族民间传统音乐、舞蹈、戏曲、乐器、服装服饰、文化艺术、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延续传承,这里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高大宏伟的图伯特塑像向游客伯族善用的兵器和民族运动场地--射箭厅,举行射箭和摔跤等锡伯民族的传统项目。庙会一条街是以“巴尔扎”庙为主,以锡伯民族旅游产品、锡伯民族小吃、酒肆、茶楼(内设锡伯族民族歌舞)等为主的服务区。每年农历4月18日在此举办锡伯族“西迁节”大型庆祝活动。
来到伊宁的第三天早晨,我们向下一个景点赛里木湖出发。赛里木湖位于新疆的博乐市境内,海拔两千米以上,是我国著名的高山湖泊。一走进赛里木湖你就被他的蓝色融化了,仿佛他占有了天空的蓝,绵延群山的蓝,草木鸟兽的蓝,才凝聚成这神圣的一滴。湖水清澈透明,容不下一点杂质,能看到10米深处的沙砾。赛里木湖是天山中的蓝宝石,因为是大西洋暖湿气流最远到达的地方,所以被誉为“大西洋的最后一滴眼泪”它是一块真正的的蓝宝石,被群山珍藏着。这是天山山脉中最大的湖泊,也是新疆最美的湖泊之一。
湖畔广阔的草地上,牧草如茵、毡房点点,炊烟袅袅,牛羊成群,牧马奔驰,牧歌悠悠构成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古丝路画卷,可以使人们充分领略回归自然的浪漫情怀与寒外独特的民族文化。
在这蓝宝石的边上,我尽情的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难得一见的妙境, 虽然一路跋山涉水,长途奔波,却未感觉到一丝的疲惫,一种天人合一的感觉澎湃在我的心中,怡然和舒畅如涟漪一般在我的周身荡漾。就要离开了,心中生出几分依恋,是啊,人需要美丽的大自然,生活才会幸福。别了,我的蓝宝石!我还会再来。
来源: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 (通讯员 李嘉华) 编辑:孙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