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 •  旅游|
  各地: 安徽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专题>文化体制改革>要闻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安徽文化体制改革铿锵前行
2010-08-26 09:49:0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 6月底率先完成改制重点任务

○ 文化产业增幅连续4年超30%

○ “十二五”末增加值破千亿元

“文化皖军”在改革中铿锵前行。安徽出版集团公司、新华发行集团公司入选“首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话剧《万世根本》、电影《农民工》等一批精品力作叫响全国,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和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列入省级民生工程,正加速推进。到今年6月底,安徽已率先完成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

“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发展的新局面。”安徽省文化产业连续4年保持30%以上增幅,到“十二五”末增加值可望突破千亿元。

早改早主动

“一把手”工程强力推进

7年前,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确定在9个地区和35个文化单位进行试点,安徽未列其中。是等一等、看一看?还是自加压力、自谋发展?

“早改早主动,晚改就被动,不改没出路。”安徽决策层决定自主试点,积极探索。省委、省政府把文化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提出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文化产业被列为全省重点发展的八大支柱产业之一。

“一手培育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一手增强文化公共服务能力,深化文化事业改革。”文化体制改革成为安徽各地“一把手”工程,从省委、省政府领导到各地市“一把手”,都把这项任务摆上重要位置,抽调精兵强将,集中办公,合力攻坚。

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臧世凯深有感触,“文化体制改革是一场攻坚战。实践表明,党委、政府在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从自主试点到推广经验,从向全省推开到纵深推进,安徽文化体制改革在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不断突破,一批又一批事业单位改制成功,成为市场经营主体。文化事业改革不断深入,文化公共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

2009年10月29日,安徽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合肥召开。“这次会议具体提出了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发出一个强烈信号:改革全面进入实际操作阶段。”马鞍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平刚这样谈及当时的感受。

这次会议之后,安徽文化体制改革进入全面提速、全力攻坚阶段,改革重点任务愈加明确,步伐更大、力度更强。《2010年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相继出台。“一周一督查,一月一调度,一季一通报”,省委宣传部制定科学的调度和督查制度,强力推动改革向纵深推进。

“文化体制改革是科学发展的要求,是调整结构的方向,是加速安徽崛起的内在动力,必须时刻重视,坚持推进,务求实效。”这是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的要求,也是全省上下的追求。

到今年6月底,安徽省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完成371家,真正做到“不留壳、不借壳”,“可核查、不可逆”。综合文化责任主体全面建立,17个市、61个县市成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15家出版社、84家新华书店、85家电影公司全部转为企业,省级相继组建了报业、出版、发行、演艺、广电五大文化集团公司,出版、发行集团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造,实现主业整体上市。全省92家文艺院团已有62家转企改制,占总数的67%,其余将在今年8月20日前完成转制。

政策保障“转身”

走得放心留得安心

转企改制的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涉及省、市、县三级的广播、影视、院团、出版、发行、报刊、网络诸多领域,转制企业干部职工有22104人,其中离退休的就有7392人,涉及面广、历史包袱重。

“妥善解决好转制过程中职工的身份置换、社会保障等问题,让改革单位轻装上阵,没有后顾之忧,这直接关系到改革顺利与否。”安徽省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强调。

“走得放心,留得安心。”张秋梅是安徽大剧院员工,她把转企改制心态总结为八个字。“放心”是政策到位,“安心”是观念的革新。坚持以人为本,把发展好、维护好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安徽用政策和资金确保“三到位”:改革成本支付到位,遗留问题解决到位,推进发展扶持到位,坚持转企改制与联合重组相结合,大力推进资源整合和职工观念的更新,打造合格的市场主体。

省级相继组建了报业、出版、发行、演艺、广电五大文化集团公司;各市、县相继整合文艺演出院团、剧场、影视剧制作、广告经营等资源,组建了主业突出、面向市场的专业演艺、节目制作公司。安徽省市县电台、电视台实现合并,探索将娱乐、科技、体育和电视剧制作、广告经营等业务剥离出来,成立了21家专业节目制作公司。

各级党委、政府都对改革单位“扶上马,送一程”,原有财政投入不减少,并逐年加大。3个院团转制后,原有的事业费照常拨付;2011年至2015年,每年安排200万元用于剧目创作排演;公益性演出每场补贴5000元……围绕“出人、出戏、出作品”,马鞍山市专门出台12项针对性强的政策,帮助改制后的演艺院团“轻装上阵”。

改革后的安徽演艺集团公司主动出击找市场、想方设法培育市场,还联合安徽各地28家有实力和影响的演艺场所、中介机构和表演团体成立安徽演出联盟,共同繁荣演出市场。“以往看着舞台没戏演,心里堵啊!”最近3个月演出20多场,安徽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汪育珠感慨万千,“走进市场,充满希望!”

多演多得、优演优酬、不演不得。“剧院成为市场主体,催生了市场意识。现在剧院不仅有专门的营销部,还实行全员营销。剧院开始真正把艺术作品当作产品来打造。”芜湖艺术剧院艺术编导吴洁感受真切。从当年4个剧团一年仅演出30余场,年收入不到10万元,到现在平均不到3天就要演两场,年演出收入200多万元,职工收入增加一倍多,资产规模1000多万元,闯市场的芜湖艺术剧院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真改真受益

市场主体活力迸发

“改革,使一个捧着铁饭碗、有惰性的国营老店全面走向了市场。真改真受益。员工增强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集团开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活力不断激发,潜能得到释放。”安徽新华发行集团公司董事长倪志敏说。

安徽新华发行集团在全国首创“乡村便民店”,将产业和事业一起办,既销售了图书,又服务了群众;2009年,图书实现销售码洋57.99亿元、利润2.76亿元,进入全国同行业5强。今年1月18日,公司旗下皖新传媒成功登陆国内A股市场,成为全国发行业第一个在主板市场整体首发上市的文化企业。今年,集团公司与中国外文局所属新世界出版社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参与其股份制改造,并成功控股全国最大的民营连锁图书发行企业江苏大众书局,进入跨区域合作发展的新阶段。

“以前在家里等米下锅,现在主动进书店、访客户、跑市场。”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安徽不少出版社转制为企业后发生的变化。如今安徽出版集团公司不仅出版图书,还承办国际动漫创意产业交易会,大力拓展海外文化贸易;拥有全国文化企业第一个保税仓库。今年,公司成功重组中国文联直属出版单位——中国文联出版社、大众文艺出版社和中联影视中心,成功控股黑龙江新华书店出版物连锁经营业务,并就动漫产业发展与北京万方幸星数码科技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在跨行业、跨区域发展上迈出新步伐。

今年2月22日,安徽演艺集团公司、广电传媒产业集团公司挂牌成立。中国话剧“金狮奖”获得者李静用话剧《万世根本》的台词描述演艺集团实施改革以后的变化:大家是要“豁出命来往前奔!”

在文化企业“豁出命来往前奔”、实现跨越发展的同时,安徽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同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广播电视“村村通”、基层文化馆站、农家书屋建设被纳入安徽省“民生工程”。全省17个市、107个县(市、区)成立了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文化委员会),61个县(市)成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文化、新闻出版和广电系统实现了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行政机构总数减少124个。

一步步推进改革进程,一天天积聚文化力量,“文化皖军”在改革中健步向前。

“对文化体制改革的支持力度要继续加大,努力在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企业‘航母’打造、新兴文化业态培育、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实现新突破,走出一条坚持正确方向、体现时代要求、具有皖风徽韵的文化建设之路,在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上迈出决定性步伐。”谈到未来,安徽省省长王三运信心百倍。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编辑:邓京荆


新闻热搜
 
商讯
专题
振兴中华 民族复兴:辛亥革命百年专题
振兴中华 民族复兴:辛亥革命百年专题>> 详细

各地新闻
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勇敢开辟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决心。>> 详细
点击排行
  胡锦涛主持政治局会议: 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建设文化强国
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拟提请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文件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