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恭王府府邸-夹道-夜景

恭王府花园-妙香亭
恭王府府邸-西路院-锡晋斋楠木大殿
府邸:锡晋斋与和珅时代的依约残痕
步入向阳而开的王府大门,迎面就是中路正殿银安殿。银安殿是清代王府中最重要的建筑,一般用为王府内部举办重大庆典。银安殿往北是“神殿”——萨满教(满族的宗教)祭祀的地方。恭王府大修以前,“神殿”正面曾经挂有的一块匾额——“嘉乐堂”,传说是和珅时代乾隆皇帝赏赐的。
恭王府之被称“半部清朝史”,和居住在这里的三代主人密切相关。这其中,第一代府主和珅,无疑最为百姓熟知,“和大人”乃乾隆晚期的大宰辅、大学士,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贪官。他的儿子丰绅殷德,后来娶了乾隆皇帝的小女儿固伦和孝公主为妻,使这座豪宅一时成为了实际上的公主府。
但是很显然,眼前这几座明廊通脊,气宇轩昂,仅次于帝王宫室的大殿肯定与“和大人”拉不上干系,因为根据《乾隆钦定大清会典》对府邸的规定,王府与公侯以下达官显贵宅第的差别很悬疏。如:亲王府应有正殿七间,郡王府五间,而王以下,自贝勒起就不能有殿……假使和珅当年造了正殿,那么,他被杀时“逾制”的罪状恐怕就不止二十款啦!
“嗨,对了,锡晋斋那边新近添了收购的明清家具,要不要过去看看啊?”,“状元”走在前面,头也不回地问我。“当然要啊!这还用问?头前带路!”
于是,“状元”领我穿越由咸丰题额的“葆光室”后身,由一垂花门进入府邸西路的最后一进院落,这院中正厅就是大名鼎鼎的“锡晋斋”。实际上,锡晋斋只是恭亲王时代的名称,光绪六年(1880),奕訢从载治府中得到了西晋文豪陆机的《平复帖》后,存放在这里,并命其名曰“锡晋斋”。当时的宗室书法家、贝子奕谟遂书“锡晋斋”三字以赠。而存放其他碑帖的西配房则被命名“尔尔斋”,意为那些碑帖与《平复帖》比较起来都不过尔尔……
锡晋斋面阔七开间,前后出廊,后檐带五间抱厦。内部正中的三开间是敞厅,天花板高达屋梁下,而东西北三面都有两层仙楼,上下安装了雕饰精美的楠木隔断,名贵的金丝楠木千年不朽,高超的木作工艺美轮美奂!据考证,锡晋斋乃和珅所建,当时名“庆颐堂”,缘起于乾隆皇帝曾赐他“庆颐良辅”的匾额。在后来嘉庆皇帝宣布的和珅二十款罪状中,第十三款为:“昨将和珅家产查抄,所盖楠木房屋,僭侈逾制,隔断式样皆仿宁寿宫制度……”所说“僭侈逾制”的楠木房屋就是指庆颐堂,后经嘉庆帝亲审,和珅承认庆颐堂是他“差胡太监(太监呼什图),往宁寿宫画下图样仿造”的……
和珅“倒台”后,嘉庆将这座宅第转赐给他的小弟弟庆郡王永璘。
说到永璘,或者许多人都不太熟悉,但若提起他的孙子,那个与李鸿章一起同八国联军签订《辛丑条约》的庆亲王奕劻,恐怕又是无人不晓了。奕劻也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贪官,但与清末那一群懦庸无能的王公贝勒比起来,他总还算是一个敢于负责、能够委以重任的人。因此,从同治朝起,便得到慈禧太后的宠信。在咸丰将府邸改赐恭亲王前,他一直以辅国将军的身份在此居住。
尽管胸无大志的永璘把得到和珅宅第看得比皇帝位子还重要,可“嘉庆哥哥”还是只将这豪宅的一半(西半部)给了他,因为当时,乾隆皇帝的十公主(和孝公主)及其额驸丰绅殷德还住在里面。
和孝公主,是整部清朝历史中最具传奇色彩的公主,其生母为乾隆皇帝晚年的宠妃汪氏。乾隆四十年正月,当这位性情、外貌全都酷肖其父的“最幼女”来到世界时,皇上已然是六十五岁高龄的老人。十公主虽身为女子,但天生神力,能开十个劲的硬弓,时常陪着父皇骑马打猎,乾隆因此爱她胜过所有的子女,他不只一次叹息着:“你要是个阿哥,朕这个皇位将来非你莫属!”当和珅春风得意时,驸马倚仗其父权势行为娇纵,公主就曾经严肃地训斥他:“你阿玛受我父皇厚恩,不思回报,却只知纳贿。我都替你们担忧啊,到了身家不保的那一天,连我也要受到你们牵累!”
十公主的话,虽不幸言中,但嘉庆皇帝最终还是念着兄妹之情,没有褫夺他这个小妹夫的爵位,公主夫妇也仍然住在原来的家里。这座宅第也就因此一分为二,西为庆王府,东为公主府。一直到道光三年(1823年)九月,十公主去世,整座府邸才全部归到庆王名下,而那时,永璘已经死去三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