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几年前的博客到后来的校内网和开心网,再到现在广为流行的微博,我一样也没落下过。”在北京一家外企工作的李珊珊说,自己是个地道的社交网络迷,工作之余通过社交网络放松心情和排解压力已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李珊珊告诉记者,她接触社交网络主要是联络好友、分享自己的经历,但是慢慢她发现,每当把烦心事写出来,会得到朋友和网友们的安慰,心情也会随之好起来,“社交网络已经成了我必不可少的缓解压力的方式之一”。
中国著名咨询机构零点集团8月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不少中国人像李珊珊一样倾向于通过社交网络减压。该调查涉及10个城市3000多名受访者,其中有半数(50.8%)的人认为如QQ平台、人人网、微博等社交网络能帮助缓解压力。
这份报告同时指出,攻击性强但需要花钱的新的发泄方式并没有被人们广泛接受,这可能与中国人性格内敛有关。
“中国人遇到烦心事时多会选择倾诉”,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谭克俭认为,“在国外有专门的压力宣泄场所,比如在里面能用大喊大叫、砸沙袋等方式缓解压力,但是这种方式似乎得不到中国人的认可。”
谭克俭说:“以前是通过打电话,随着网络越来越发达,现在社交网络渐渐成了新的宣泄平台。”
“现在每天都挂在微博上,有的时候工作累了,可以上来换一下思维,放松一下心情。或者平时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也可以写一条微博来向朋友倾诉,借机发泄一下。”北京市一家国企的员工王女士说。
太原的“80后”市民谭飞则表示,每当郁闷的时候他会通过人人网和微博发泄一下。“有时候我不愿把苦闷告诉家人,因为这样不一定会缓解压力反倒让家人也分担了自己的苦闷,而在微博宣泄一下就好像全世界都知道了。”
谭飞说,他在网上发泄的文字多会用“咆哮体”,甚至“带个脏字儿”。
谭克俭说,社交网络成为上班族和年轻人缓解压力的发泄场所,这本无可厚非,但是人们在网络宣泄的同时也要遵守法律、尊重道德,需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
来源:新华社(记者柳新勇 魏飚) 编辑:孙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