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污染标签”城市的“浴火重生”——资源型城市山西孝义转型调查
2008年,山西省孝义市曾因污染严重而收到环保区域限批的首张“黄牌”。知耻而后勇的孝义市,以生态立市,探索转型发展。这个被贴上“污染标签”的城市变身为“环保模范”,连续4年跻身全国百强县(市)。
从“污染标签”到“环保模范”的蜕变
“晴天看不见太阳,灰渣落地像下雨,一天到晚不敢开窗户。”孝义市梧桐镇中王村59岁的村民任栋提起几年前的污染仍心有余悸。那时候“厂在村中”,空气中满是呛人的味道,路上煤渣、尘土飞扬……
孝义是全国首批50个重点产煤县(市)。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小洗煤、小炼焦等企业拔地而起。“焦炭市场好的时候,几乎一天起一个大烟囱。”梧桐镇党委书记薛厚华说,外地人形容孝义“烟囱比树多”一点儿也不过分。
孝义市环保局局长杨郁玺说,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带来了污染严重、生态恶化苦果,孝义由此被贴上了“污染标签”,群众意见很大。
由于焦化环境违法行为突出,山西省环保局向孝义出示了全省第一张区域限批“黄牌”。正是因为这张“黄牌”,当年经济总量全省第一、首次进入全国百强县(市)的孝义硬是被山西暂缓表彰,最后也没被表彰。
孝义市委书记张旭光说,环保“黄牌”促使我们痛下决心,必须树立生态立市理念,一场治污大战在全市打响。
“十一五”期间,孝义累计淘汰落后企业465户,削减二氧化硫3万余吨,城区二级以上天数由97天增加到354天,一级天数则从零增加到101天,空气质量显著提升,老百姓重新呼吸上良好的空气。饱受污染之苦的孝义市民说,现在敢开窗户了,也敢穿浅色衣服上街了。
路修到哪里,树就栽到哪里。2006年以来,孝义累计完成造林绿化投资6亿元,带动社会投资10亿元,完成造林24万亩,森林覆盖率超过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
全长11.5公里的孝河是孝义的“母亲河”,3年前污水横流,如今变成了全市最美的绿色生态长廊,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最佳场所。
2010年底,孝义撕去了“污染标签”,挂上了环保“奖牌”,被授予“(山西)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