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口挠阁
●"挠阁"为晋北方言,"挠"是"抬起、举高","阁"有"仙阁""女孩儿"两层意思。表演队选出五六岁的孩童,身着鲜艳的古代戏剧服装,被父兄用宽布带牢牢缚在挠阁架子上。
峨口挠阁,是以代县峨口镇为中心,流传在代县雁门关内外的一种特殊的"百戏杂艺"。2006年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元宵节,这里的老百姓都会组织起来打挠阁,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民俗风景。
2月16日,记者6时30分赶到峨西村时,村委办公室已成了挠阁小演员们临时的化妆室。
姚海燕是带着6岁的女儿张珂来的,她女儿已是第二年参加挠阁表演了,今年装扮的是《杨家将》中的穆桂英。她告诉记者,"我家是世家,我的父亲就是一名挠阁艺人,今天就是由我父亲挠着我的女儿上街表演。"随后记者见到了姚海燕的父亲,今年54岁的老艺人姚眉河。老姚在20岁时就开始打挠阁,到现在已有34个年头。没多久,老姚开始到外面披挂上阵。老姚的挠阁架是一铁制的架子,高1.3米左右;张珂蹬的架子高0.9米左右,是一站架。猫腰、马步、上架,老姚背起了外孙女,经过一番调试后赶往村委集中。
10时许,峨西村村委大院,20架挠阁已聚集在这里,乐队师傅满怀激情地吹打着,在领队的指挥下,背缚挠阁架子的壮汉在婉转悠扬的民间器乐的伴奏下,脚下用力,以腰为轴,扭动大胯,把握重心,张弛有度地扭动,并不时地变化队形。挠阁架上的小孩则甩动水袖,个个娉婷婀娜。
峨口镇今年有峨西村、郝街和楼街三个村出挠阁队,大约经过了半个小时的时间,峨西村的挠阁队在太钢峨口铁矿宾馆院内,与其他两个村的挠阁表演队会合了。在这里。大约60架挠阁合在了一起,三支队伍、三个领队、三套锣鼓开始了精彩的表演,令人目不暇接。
孝义皮影
●孝义皮影起源于战国,皮影造型粗犷,简练夸张,表演时以皮腔为曲调,以唢呐为主要伴奏乐器。它以麻纸糊窗作屏幕,凭借悬吊在纸窗后的麻油灯亮影"。
2月14日晚,孝义市郑兴公园内的戏台上,精彩的皮影戏《龟与鹤》上演。
从2月5日至18日,孝义市组织有关民间文艺团体,进行皮影、木偶、碗碗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益演出,为"孝·义"年俗文化节锦上添花。
前来观看演出的孝义市民纷纷表示,这台晚会展示了孝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又有创意、有创新,应该好好发扬光大,祖祖辈辈传承下去。"五尺纱窗灯一盏,七紧八慢戏一班。喔呵呵呵一声喊,老人哈哈孩童欢",这首孝义民谣描述的是老人、儿童看皮影戏的热闹场景。
2006年,孝义皮影戏被列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孝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孝义碗碗腔剧团导演、演员侯建川从艺术学校挑选了几名有志于传承皮影戏的优秀学生,请来了几位皮影老艺人义务传艺,共同承担起了孝义皮影的保护抢救、整理、传承的重任。中心目前记录整理收集完成的《收五毒》《汜水关》《桃花计》等皮影剧本已经达到了27本,有50多部作品销往台湾、香港、澳门等地。
山西孝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也加入了孝义皮影艺术的传承抢救中。该公司由当地煤炭企业老板武矿生出资100万元组建,致力于孝义传统皮影木偶艺术的"活态"传承发展。
翼城花鼓
●"花鼓"在翼城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当地至今仍流传着"绕城西北东南走,到处皆闻花鼓声"的民谣,因此,翼城被誉为"花鼓之乡"。
2月17日上午,临汾市区的锣鼓大桥热闹非凡,"祥和临汾"元宵节社火表演在此举行,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翼城花鼓,是参加表演的两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之一。代表翼城参演的,是翼城北关小学百人花鼓队,队员均是五年级学生。
10时整,社火表演正式开始。终于该翼城花鼓上场了。小家伙们一个个面带笑容,并不怯场。其实,确定到临汾表演后,他们也只排练过3天时间。"他们平时就练,所以并不费劲",校长马宗奇介绍,北关小学3年级就开设了"花鼓课",这已成为该校的正规课程。
虽然只有5分钟时间,但翼城花鼓的特点"舞中有唱,唱中带舞",被孩子们表现得淋漓尽致。
目前,为了让翼城花鼓这一地方品牌传承发扬,县政府拿出了20个公益性岗位,将花鼓队的20人留了下来,此举对翼城花鼓的传承与发扬具有深远的意义。
大同耍孩儿
●"大同耍孩儿"是全国的稀有剧种,该剧是流行于雁同地区的民间小戏,它以浓厚的地方特色、独特的演唱发音方法、悠久的历史,被专家誉为"戏剧史上的活化石"。
2月17日午饭过后,节日气氛分外浓郁的左云县管家堡乡黑土口村顿时热闹起来,周边村落的百姓络绎不绝地赶来观看耍孩儿剧团在该村的演出。面对这些老观众,刚刚结束了南郊区上皇庄的演出,正月初八参加大同市迎春庙会,之后马不停蹄地赶到黑土口村的大同耍孩儿剧团团长王斌祥直言,"耍孩儿剧种的保护和传承,已经翻开了新的一页"。
下午2时许,来自周边各村的村民,已经把戏台前的空地挤得满满当当。剧团下午表演的剧目是《黄金蝉》,随着锣声响起,演员出场,台下喝彩声顿起。
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耍孩儿曲调活泼优美,剧目通俗风趣,演出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其代表剧目有《狮子洞》《打佛堂》《千里送京娘》等。
为了使耍孩儿剧种真正能够得到保护、传承和发展,剧团和大同市艺术学校联合招收了三年制、五年制耍孩儿班学员共计70余名,培养耍孩儿艺术后备人才。大同耍孩儿剧团派业务艺术骨干进行手把手的传授技艺,到目前,学员们已能完整地演出《狮子洞》《杨府送神》《送妹》等各个耍孩儿剧目,为这一古老的戏剧"活化石"注入了新鲜血液,"这次到左云演出的,基本都是这些学员",王斌祥介绍。
在继承原有剧目的基础上,大同耍孩儿剧团还不断创新。新编耍孩儿传说故事戏《皇明皇与耍孩儿》《琵琶声声》,以及现代戏《黑虎与丹丹》《赴宴斗鸠山》等,塑造了不同人物性格的舞台艺术形象,在雁北地区享有盛誉。
蚩尤锣鼓、龙灯精彩亮相
本报2月17日讯农历兔年春节,位于晋南盐湖湖畔的东郭镇古蚩尤村系列文化活动好戏连台。秧歌队表演、锣鼓、龙灯、篮球赛一场接着一场,村里小蒲剧团自编自导自演的蒲剧、小品等更是赢得了村民们一阵阵掌声。
古蚩尤村文化艺术底蕴十分丰厚,因华夏先祖之一的蚩尤长期在此筑城建寨为保卫运城盐池这块风水宝地而得名。今年的蚩尤锣鼓表演,其鼓点花样多变,有文有武,有起有落,令人心潮雷动:"豹子头"再现了当年蚩尤人开天辟地、艰苦奋斗的壮观场面;"十样景"令人赏心悦目。
再看正月十五元宵夜的龙灯表演,10多米长的龙灯一进场就引人注目,无论怎样跑动,龙肚中的烛光始终闪烁着亮光,令人叹为观止。蚩尤龙灯的套路更是变化莫测,"大摆龙"""双卷尾""蛇溜道"等独特绝技,则体现了其"活灵活现"之美誉,看了古蚩尤村的龙灯、锣鼓表演,让人赏心悦目。
蚩尤锣鼓、龙灯两项表演艺术已受到申报物质文化遗产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风火流星正月里来赶场忙
2月17日,太原晋源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风火流星传承人贾天仓和他的队友们再次出发,前往省城后北屯演出。
风火流星,是由武术中流星锤演变而来,至今已有一百余年历史,在麻绳两端系着两个铁网,表演时里面装上木炭,旋转起来火光四射。53岁的贾天仓,现在是第三代传承人,除去传统技艺外,他还积极研究新的表演形式和道具。2010年,他们登上了上海世博会的舞台,走进了中央电视台《欢聚一堂》,因为舞台表演,无法用木炭,贾天仓灵机一动,用闪光球代替了火笼承装木炭,舞台效果非常好。
自从风火流星出名后,贾天仓的团队邀请电话不断,今年进入正月,就更加繁忙,每天奔波在路上,他们也是希望自己的表演,让更多人认识这门技艺。他们也会根据场地,选择不同的演出工具。现在,这个团队中人数已增加至20人,贾天仓说,他一定会让老祖宗的这门技艺一直传承下去,不丢在自己手中。
西华门舞狮表演独门绝艺
2月17日下午,省级非遗西华门舞狮表演,在娄烦县引起轰动。
西华门舞狮,是一种流传于省城西华门的民间文艺。因种种原因,西华门舞狮曾失传近20年。4年前,经省城民间文艺界努力,恢复了这一民间绝艺。2008年,西华门舞狮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春节元宵,西华门舞狮队先后前往太原市迎泽区、杏花岭区、万柏林区及吕梁房山县进行表演,所到之处都引起轰动,受到当地群众交口称赞。今日下午,在娄烦县元宵文化巡演中,西华门舞狮队表演了独门绝艺"母狮育子",大狮生小狮子妩媚的神态,被队员们演绎得惟妙惟肖。
太原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有关负责人介绍,按历史传承,目前这支西华门舞狮队属于第四代。舞狮队员都处于青壮年,他们作为西华门舞狮传承人,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此外,随着省城文化市场繁荣发展,西华门舞狮前景让人看好。
来源:山西晚报 (特约记者 王建武) 编辑:杨鑫 许银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