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 •  旅游|
中国在线>时政
公车治理近18年 究竟难在哪里?
2011-11-19 09:45:29      来源:工人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一步到位 ? 循序渐进 ?

近年来中央各项相关举措尤其是今年以来种种动作显示,彻底的公车改革已势在必行,迫在眉睫。然而究竟应如何实现公车改革最终目标,是一步到位,还是循序渐进,实行所谓“自然”过渡?业内外尚存在着一定分歧。

调查中,有学者对记者表示,公车改革要改就要彻底,不留死角。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袁刚教授直言不讳,对于那种浪费纳税人钱的公车使用一定要一改到底,不留后患。最好不要出现什么过渡期。

也有专家表示,公车治理持续至今,很难彻底进行,说明一步到位的改革不一定符合现实国情。为此,叶青曾提出与其一刀切,不如“双轨过渡”的建议。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任建明副主任认为,公车改革基本思路是货币化和市场化,要大量减少公车配备,改成货币补贴方式。他承认公车改革需要循序渐进,出台党政机关违规公务用车处理办法是必经阶段,但他呼吁国家不仅仅应在原有规定上设立处罚办法,更应将“何时到位”提上日程。

这方面,研究公车改革的不少业内人士对于杭州公车改革颇为推崇,叶青认为,“杭州车改目前是最成功的。”他表示,杭州车改最彻底,公车一部不留。有可能回到上世纪50年代的基本规则(前提是发车补),闯出新天地。此外,该车改有助于唤醒公务员良知,转变为官理念,真正为国家为人民节约每一分钱。

据记者了解,国外不少国家对公车配备及使用有严格约束。有些国家只有内阁部长可配专车,仅限执行公务。最近几年法国、德国都曾出现政府部长因公车私用,迫于舆论压力而辞职。

温家宝总理近期表示,对于公车私用问题,“应该管得住,必须管得住”。他强调,最根本的是两条:第一条就是公开透明,要让任何一项行政性支出都进入预算,而且公开让群众知道,接受群众监督;第二条就是民主监督。

公车治理大事记

公车治理近18年 究竟难在哪里?

公车专项治理六类违规行为

●1988年10月,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发布《中央国家机关汽车配备标准的规定》,对公务员配车标准规定为:正部级干部配专车,副部级干部不配专车但保证工作用车。

●199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曾联合颁发《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明确规定:“部长级和省长级干部按一人一辆配备专车,现职副部长级和副省长级干部,保证工作用车和相对固定用车。”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领导干部职务消费的要求,将公车改革纳入其中。当年中纪委二次全会工作报告明确提出“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和单位积极稳妥地进行公务接待、公务用车和公务员福利制度改革工作”。

●2005年至今,国务院下发的当年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实施意见中,探索公车改革试点每次均被列为重要改革内容。

●2010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表示,对于公车私用问题,“应该管得住,必须管得住”。他强调,最根本的是两条:第一条是公开透明,第二条是民主监督。

●2011年初,中办、国办印发《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省部级干部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

●2011年9月,中央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第三次会议,审议党政机关违规公务用车处理办法,研究党政机关执法执勤用车、中央企业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有关制度办法,制定公务车违规处理办法首次提上领导小组的议事日程。

来源:工人日报 编辑:马原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新闻热搜
 
商讯
专题
2011海南网络媒体行
>> 详细

各地新闻
拒绝冷漠 传递温暖>> 详细
点击排行
  国土部:鼓励有条件地方进行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
温家宝就南海问题阐明中方立场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