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 •  旅游|
中国在线>时政
中外学者展望:中国将在挑战中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2011-11-07 13:12:50      来源:经济参考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三、未来10年中国经济发展关键在于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1.中国面临的“中等收入陷阱”风险不容忽视

迟福林指出,快速增长是好事,但把握不好,也有可能出现“成长陷阱”,即经济的快速增长不仅没有带来多数人福祉的增加,反而积累和造成大量的社会矛盾。“中等收入陷阱”是“成长陷阱”的一个方面。中国要避免“成长陷阱”,需要改变普遍存在的增长主义倾向、政府主导倾向,要防止把政府主导当成“中国模式”。

孔泾源指出,随着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未来10年中国进入新的发展转型阶段,对中国的发展至关重要。保守估计,如果经济未来10年平均增长速度保持7%,十年后翻一番,就将站在高收入国家的门槛上,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宋晓梧指出,过多依靠低成本劳动力的增长已经难以为继,社会矛盾激化,许多问题已经到了临界点。无论从国际经验还是从国内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来看,需要尽快突破原有的瓶颈,不能被低收入的增长路径锁定。

2.“中等收入陷阱”根源在于体制机制的不完善

与会专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中国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体制根源:

过渡性体制的不确定性。吴敬琏认为,当前存在的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是一个过渡性的体制,这种体制未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既可以成熟起来,成为完善的、能够实现社会公正和共同富裕的市场经济体制,但是也不能排除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

资源约束。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赵白鸽认为,目前的发展瓶颈问题是资源问题。如果发展方式不正确,资源环境约束将会极大的影响到人的发展,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中国人口众多、资源不足的约束条件,可能是制约发展的陷阱。

收入分配不公。王小鲁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风险之一是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不仅会引发不稳定因素,而且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下降,导致投资消费失调,使内需难以成为拉动经济的主要力量。如果不改善收入分配状况,中国很难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德国经济合作与发展部高级顾问何伯认为,经济问题在不同国家、不同阶段都存在,但贫富差距是导致许多经济问题的重要原因。“陷阱”不仅是“中等收入陷阱”,而且也是收入分配不均的陷阱。

社会停滞。清华大学教授孙立平指出,社会停滞可能是导致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原因。而贫富出现代际传承意味着社会结构出现定型化。要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关键是走出定型化与停滞化的社会,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

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不协调。联合国系统驻华协调代表兼U N D P常驻代表罗黛琳认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支柱均衡发展。一些国家往往只关注经济增长这一“长子”,忽略了环境和社会问题,这是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原因。如果未来10年中国在可再生能源、碳排放等方面没有突破的话,很难真正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3.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关键在于通过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德国国际合作机构驻华首席代表司嘉丽认为,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是这些国家丧失了经济增长活力,社会发展停滞。但是韩国、日本、新加坡等避免了“中等收入陷阱”,这意味着“中等收入陷阱”并不是一个经济规律,并不必然发生。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高尚全教授认为,中国能否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取决于未来10年中国能否有效地推进发展方式转型。一方面,如果抓住机遇,改革有实质性进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重大突破,那么未来10年完全有可能继续保持8%左右的中高速经济增长和平稳的社会发展,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另一方面,如果丧失机遇,导致方式转变长期停滞不前,则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迟福林教授指出,增长不等于发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重在研究防止增长主义导致“成长陷阱”。为此,需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走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消费主导、民富优先、绿色增长、市场导向、政府转型”等方面取得明显突破。

宋晓梧指出,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展望。政府和市场边界划清了,经济结构得到合理的调整;社会体制培育起来了,社会关系合理了,就可以跨过“中等收入陷阱”。

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指出,只有经济转型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如果说“人口红利”使中国从低收入国家成功迈向中等收入国家,那么未来中国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则要靠改革和创新形成的“制度红利”。

孔泾源指出,未来10年科学发展依赖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方式单靠政府的引领和推动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市场机制,包括资源价格改革、科技体制等,坚持市场化的改革取向。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指出,中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系数比较小,但应当建立在“三个到位”的基础上,即:如果中国改革能够到位,如果经济结构调整能够到位,如果发展方式转变能够到位。

■外方代表观点摘录

司嘉丽(德国国际合作机构驻华首席代表)

中等收入陷阱并不必然发生。韩国、日本、新加坡避免了“中等收入陷阱”,这意味着“中等收入陷阱”并不是一个必然的经济规律。从实践看,社会生态市场经济可以有效避免“中等收入陷阱”:一是社会生态市场经济有自我的理念。国家提供公共产品,但不从事私人部门可以更有效开展的活动;二是社会生产基于社会团结的理念,社会有能力的人注重保障不太富有的人的机会和生活水准;三是有平等机会的理念。国家提供平等的机会,保障所有人获得教育的机会,有能力参与到社会财富的创造和分享;四是均衡的理念。在社会生态市场经济体系下,劳资双方通过社会结合起来,参与到与国家的对话中,实现有效的均衡;五是有社会包容的理念。经济增长和效率不是目标,而是一种工具,带来社会包容,促进收入和财富的平等分配。

罗黛琳(联合国系统驻华协调代表兼U N D P常驻代表)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三根支柱:经济、社会和环境。但一些国家往往只强调经济增长,忽略了环境灾难和社会崩溃。这是“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原因。中国从经济增长主导走向可持续的经济环境和社会平衡发展的模式,需要系统性的变革。中国“十二五”规划已经充分意识到三大支柱的重要性,当前是过渡的关键时期,重要的在于社会动员。

庄巨忠(亚洲开发银行经济学家)

亚行对中国长期增长持乐观态度,但也提醒面临的挑战。持续的结构性改革是实现中国增长潜力的关键,也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在政府方面,承认政府在过去30年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推进政府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的不到位不应成为未来改革发展的障碍。

普洛伊(南非贸易与产业政策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一个国家是不是进入了“中等收入陷阱”,要看人们收入提高和能源消耗是不是同步。南非这些年的发展,能源消耗提高了,但人们的收入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可持续发展,依赖于人的发展、有就业的增长和绿色的发展。

雍博瑞(瑞典前驻华大使、斯德哥尔摩中国论坛协调人)

中国非常重视社会稳定,但只有建立起一个开放的社会和良好的运行机制,有社会信任和社会问责,才能保证长治久安和社会稳定。中国制度还存在缺失,在透明度、获取信息的权利以及问责制等方面都要加强。在社会问题上,政府可以把很多事情交给社会组织去做;从国家层面来看,推进法制改革对于中国改革很重要。从地方政府层面来说,目前中国地方政府制度建设十分薄弱,政府职责尚不清楚,需要从法律层面进一步明确地方政府责任。

弗敖兹(马来西亚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马来西亚经济增长停滞、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第一,也是最大的问题,缺乏私人投资。很多产业有国有或者是与政府相关的公司参与,使得私人投资受到歧视,很难进入;第二,产业附加值比较低;第三,人力资本投入和研发投入很低。目前马来西亚研发投入只占G D P的6%,导致劳动力技能缺乏,劳动生产力增长乏力;第四,官僚体制导致成本上升;第五,价格管制。阻碍了公司的成长,也带来了经济结构的扭曲。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新闻热搜
 
商讯
专题
中国入世十周年——人物篇
>> 详细

各地新闻
应美国总统奥巴马邀请,国家主席胡锦涛将于11月10日至14日出席在美国夏威夷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详细
点击排行
  中外学者展望:中国将在挑战中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股市需要什么样的掌门人?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