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康晓光说:“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物质财富的持续累加,显然不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唯一目标,也更非终极目标。”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持续深化,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一元与多样、传统与现代、先进与落后、本土与外来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社会思潮更加纷繁复杂,这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形成了一大挑战和考验。
许耀桐说,中国共产党必须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以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质。
当今世界,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和激烈,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文化领域已经成为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较量的一个主战场,西方国家凭借经济科技优势,大肆对其他国家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中国也面临着西化分化的威胁。
康晓光说,中国共产党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强文化建设,尽快形成与经济社会相适应的文化优势,并在大胆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有效抵御西方的不良思想文化渗透,保护“文化边界”、“文化版图”,维护“文化主权”、“文化安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虽然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获得长足发展,特别是最近几年,文化产业增速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高出6个百分点,但是文化体制机制中仍然大量存在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成分,“重事业、轻产业”,政企不分、事企不分、管办不分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盲目发展的苗头一定程度存在,规划、引导和调控有待进一步加强。
根据国际经验测算,中国每年文化消费应在4万亿元左右,但实际消费仅约1万亿元。另外,文化贸易逆差较大,文化产业“走出去”的步伐有待加快,以演艺产品为例,中国全部海外商业演出的年收入不足1亿美元,还不及国外的一个著名马戏团。
随着《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审议通过,中国必会掀起文化体制改革创新的更大高潮,并将在若干关键环节快速实现重大突破。
分析人士预料,今后中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将全方位深化,既包括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也包括微观运行机制的改革。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步伐将明显加快,促进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国有文化单位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着力培育新型市场主体;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全面推进,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深入推进,着力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文化“走出去”的模式和文化对外传播的手段、途径和形态将得到开拓创新,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许耀桐说,尽管受各种因素影响和制约,中国建设成为世界文化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中华文化兴盛的趋势是不可阻挡、不可逆转的,中华民族定将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来源:新华网 编辑: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