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做好的政务功课
微博在时事政务中凸显如下特点:一是化繁为简,将传统媒体采、编、审、播、放等集于一身,手机与拇指轻轻一动,就完成了信息发布和传播的全部工作;二是举重若轻,信息源来自四面八方、五湖四海,突发事件进程中,遍布着微博记录之眼和传递之嘴;三是积羽沉舟,无数个只言片语组合成的强大舆论场,让小人物、小事件瞬间成为不断演进的大话题,甚至左右事态发展;四是瞬息万变,贴近事件、随身携带手机、随时可以上网的个体,顷刻可将微博信息扩展到成千上万个网上人际交往群体;五是抽丝剥茧,无论你是名人或者官员,只要在微博上发声,反对者敢于针锋相对、转发嘲笑,赞同者愿意挺身而出、直面锋芒。真相与答案,往往在争论中水落石出。
《中国政务微博研究报告》显示,截至今年3月22日,全国范围内实名认证的政务机构微博1708个,政府官员微博720个,覆盖中国内地所有省区市。相关分析认为,公众更多地把微博看成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渠道,微博政务成为强大的民意需求。
微博连着微民意,再“微小”的民意也应是执政者眼中的大问题。微博时代,敢用、会用、善用微博,熟悉、关注、驾驭微博,是执政者必须具有的素养。
敢用微博,政府于无声处即时听到民间多层面真实的声音,防止意见失序和累积爆发。会用微博,将问题发现在萌芽,解决在最初,防止社会问题扩散与蔓延。善用微博,与数以亿计的庞大群体有益互动,回应社会变迁中的问题与困惑。
执政者通过熟悉微博、关注微博、驾驭微博,可以清醒判定微博中的是非真伪,通过改革不断完善制度,提高执政能力。遇到突发事件,抢先发声,可以争取主动,回应关切,有效应对。
微博上的问题发生在现实,发酵在网络。如果网民对网络的熟悉掌握,与管理层疏离网络形成强烈反差,将直接导致网络上的大众社会心理与现实社会管理的距离,凸显我们网络引导能力的不足。
因此,洞悉微博内在规律,善对微博围观,在有效沟通中防止真相被扭曲,在积极面对中激发公众的智慧,既有利于公众了解实情,了解政府部门解决问题的态度和难度,又有利于建立微博舆论场上政府与民众的互动互信,为应对社会转型期不断出现的社会矛盾与问题,取得民意理解与支持。
直面微博中的社会问题,用微博速度回应公众关注,有助于突发事件中各方隔阂的消融解决。如果沉默不语,等待下一个热点转移公众视线,就会在社会潜意识中埋下民意炸点,引爆更大的危机。因此,挖掘事件背后的社会矛盾根源,以有益于社会发展的积极态度解读事实,揭示真相,寻求理解,共同担当,这是微博时代我们应有的态度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