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 •  旅游|
  各地: 安徽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时政
盘点国际组织里的中国人:朱民 林毅夫 陈冯富珍
2011-07-27 07:33:16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盘点国际组织里的中国人:朱民 林毅夫 陈冯富珍

张亚丽

张亚丽:“我是儿童工作者”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办事处,位于北京三里屯路12号。这是一座花园式庭院,绿意盎然的草坪,争奇斗艳的鲜花,让人在炎炎苦夏中享受到一份恬淡与宁静。就在这片花草间,远远走来一袭黑色长裙的高贵女士,盈盈笑语中递上一张名片,上面清晰地写着:张亚丽,儿童社会政策处高级项目官员。

张亚丽,祖籍重庆,已经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工作了20多年。1982年,她从上海外国语大学毕业,凭借出色的英语才能任职于全国妇联国际部。在当年,英语还是稀缺才能,很多人都认为像她一样的毕业生应该去外交部一展才华。“我记得一次在火车上闲聊,有人听到我是大学生,又在妇联工作,就十分诧异。其中有一个小伙子还诙谐地评价我‘你真是鹤立鸡群啊’。”说到这,她很淡然:“不管别人如何不解,在我看来,妇女、儿童工作都是神圣伟大的。”现在,面对别人的询问,她依然骄傲地回答:“我是儿童工作者。”

10年前,张亚丽注意到一个现象:北京等一些大城市出现了很多“流动儿童”。“我发现他们大多是跟随打工父母来到外地,因为户籍原因无法上学。”2000年,张亚丽和她的团队与中国国务院妇女工作委员会合作在石家庄、无锡两地建立试点,联手推进“流动儿童登记”项目。张亚丽介绍,她在项目培训中展示了20多位“流动儿童”的作品,“孩子们用笔和纸真切地描绘出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她说,“是他们上学的渴望,推动了我们项目的顺利实施。我们会继续做下去,让中国的每一个儿童都能有一个美好的童年。”

近年来,张亚丽也一直在关心儿童的阅读问题。“现在,孩子们阅读的很多书籍并不适合他们,许多学校的图书馆也都成了摆设。”张亚丽焦虑地表示,我们需要让孩子们自己决定想看的书籍。在张亚丽的倡导下,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对北京15所打工子弟学校的图书馆进行了捐书活动,从书籍的选购、登记到借阅管理,大多是孩子们自己制定并参与。

很多人都认为,成为国际组织的一员对普通人来说遥不可及。听到此,张亚丽摇摇头说:“其实,这并不难。”她莞尔一笑,“联合国,三个字代表着国际公认的标准和规范,因而我们必须具备高度的使命感,要敢于为弱势群体代言,这是最重要的职业素养。” (顾彩玉)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新闻热搜
 
商讯
专题
聚焦南方洪涝灾害
>> 详细

各地新闻
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勇敢开辟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决心。>> 详细
点击排行
  公安机关连续破获两起特大拐卖儿童案 解救儿童89名
上海叫停非户籍居民"补税购房" 从严实施"限购"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