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人群":走近首批"90后"大学毕业生
李彦:用新知充实自己,迎接一个个人生挑战
“大学如诗,吟着我青春的美丽和哀伤,我知,前方路途依旧,柳暗花明或是风雨如晦。不管人生如弓,无论青春似箭,我知,开弓后便只会勇往直前。”李彦在QQ空间里记录着他的青春。
李彦是北京某高校管理学院2012年应届毕业生。2008年夏天,李彦在爸爸陪伴下坐火车来到北京上大学。
他的老家在江西九江一个“山美水美人淳朴”小县城。他是那一年县城唯一一个考入北京的学生。
李彦的父母是普通农民。家里有个比他小十岁的妹妹,妹妹还在上小学。母亲得了胆结石症,一直没有钱去看。家里收入的70%都给他交了学费。早些年,家里有三亩地,但由于商业开发等原因被征了一亩多,现在一家人依靠父母打零工维持生活。
“过去想象中北京很现代化。来了之后最深切的感受却是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身边没有旧识的同学,周末没有可走访的亲戚……虽然同学们对他很友好,但总有种自卑感。李彦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孤独。“那时总觉得只有自己一个人,心中凄凉。路该怎么走下去,心里没底。”
大二寒假实习期间到贵州支教的经历让李彦找到自信。
支教期间,他每天除了上课,还会走三个小时山路去学生家做家访。虽然辛苦,但他却感到有价值。
李彦一直把学生送他心愿卡带在身边。他说,这些卡片激励着自己努力,因为还有很多人需要帮助。
他还是个孝顺孩子。“每个周末,我都会用手机和父母打上半个小时的电话,家人是我最大的精神支柱。”李彦说。
采访李彦的那天恰逢这个冬天北京的第一场雪。李彦笑呵呵地望着窗外说,他最喜欢下雪。“下雪的时候,一切都白白静静的,觉得整个世界都特别美。”
明年六月,他将告别校园生活走入职场。他告诉记者,虽然他获得了保研的机会,再三考虑后最终还是放弃了,只是希望能早点为家里分担压力。
从今年九月份起,李彦开始找工作。“我是不怕累的,网络、招聘会、各大高校宣讲会,只要听说了我就不会放过。”
在李彦的求职记录中,记着这样一句感悟:“在时代变迁背景下一系列人的起起落落,给人以这样的启示:要不断抛弃狭隘的观念,用新知充实自己,迎接一个个人生挑战。”
李彦眼前最大的目标就是等工作定了后找份“来钱快”的活,挣点钱让父母来北京看一看。他说:“人生的道路没有简单与容易,重要的是一个人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未来。”
————————————————————————————————————
【记者手记】:“90后”长大了
90后=火星文+非主流?“眼球时代”被热炒的例子显然不能代表一代人的全貌。从去年以来,网上社区出现不少类似“不像90后的90后”的群,跟帖者甚众,言辞中透露出为这一代辩护的意味。
这一代青年人的特点源自他们区别于以往任何一代人的成长环境。出生于上个世纪最后一个十年,生长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他们的字典里少有苦难。享受着几千年来最先进的人类文明结晶——数字信息技术,拥有更广泛的沟通渠道,他们的眼界和视野远非上代人可以想象。
“发短信的速度与宝马Z4有一拼。”“使用最多的称呼是‘同学’”…当人们还在津津乐道于这群小同学的可爱习惯时,他们已经长大,即将告别校园,走上社会。对他们来说,找个工作更多的不再是为生存,而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尊重、价值、体验已经成为他们人生选择的关键字。(新华网记者姚斯彦)
【记者手记】:相信总是最好的答案
讲到故乡和家人,李彦表现出一种与他的年龄不太相符的成熟。他每走一步都细心努力,对未来规划清晰。采访中李彦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相信任何事只要努力,用心付出,就会有收获”。
在李彦身上,有着最简单的相信。能感受到他内心的路比眼前的路更开阔。虽然家庭贫困,成长中曾经历挫折,但这些经历没有让他怨天尤人,而是为他带来了生命的担当。
即将毕业的李彦如同一面镜子,映照着曾经怀揣梦想走入社会的你我,也让我们思考,现在的自己还是当时想要的模样吗。
20岁的李彦人生才刚刚开始,无论等待的他是不是他想要的未来,他一直都认真努力对待每一天,其实过程即是结果,能否到达梦想彼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这条路上走着,因为相信,他的人生也有了意义。
来源:新华网 编辑: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