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现有食品安全标准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不太科学,因此食品安全问题多 占59.02%
比较科学 占7.85%
食品安全标准不是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 占33.14%
2、当前一些食品安全标准不科学或者缺失 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利益因素干扰了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 占52.08%
有关部门责任缺失 占46.87%
科研水平问题 占1.06%
3、今后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食品安全标准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加大与食品安全标准有关的行政问责力度
占67.4%
保持标准制定者立场客观中立 占19.78%
建立专门的食品安全审查机构 占12.84%
近日,有报道称,生鲜乳国标在关键时刻“一夜翻盘”,两项关键性指标不升反降。食品安全标准话题再次引起强烈关注。
食品安全标准是严把食品安全的第一关。有专家认为,近年来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尽管在“各级标准互相配合”和“与国际标准接轨”上有了长足进展,但在“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以及管理体制”上仍存在一些问题。
在“以食为天”的公众眼中,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的现状究竟如何?问题何在?又该如何改进?《法制日报》视点版联合搜狐网展开社会调查。
59.02%被调查者:
食品安全标准“不太科学”
“食品安全标准是国家食品安全法规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颁布实施的食品安全法提出了食品安全标准的概念,并将食品安全标准作为食品领域唯一强制执行的标准体系。”这是2011中国食品药品安全蓝皮书对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的总体解释。
记者了解到,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卫生部下属的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所负责并组织全国卫生系统专家制定了14类54个食品卫生标准,食品卫生标准体系初步形成。20世纪8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颁布实施,卫生部成立了食品卫生标准技术分委会,组织开展多项食品卫生标准研制工作。
2009年6月1日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后,我国开始逐步构建新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各类食品安全标准也不断更新、升级。近期,就有多种食品的安全标准在紧张修订当中。但是,记者发现,一些食品安全标准公开后,立即引起了诸多争议。例如“速冻水饺‘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之争”、“生鲜乳新国标两项关键指标不升反降之疑”等。
食品安全标准为何会引起争议?在《法制日报》与搜狐网联合展开的调查中,当被问及对现有食品安全标准的总体印象时,59.02%的被调查者表示“不太科学,因此食品安全问题多”;仅有7.85%的被调查者认为“比较科学”;而剩下的33.14%被调查者则认为“食品安全标准不是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
一名被调查者表示,在食品安全标准这个关键环节上,卫生部门不应有任何马虎。个别部门或工作人员若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就置群众的生命和健康于不顾,这是昧了良心的。而另有多名支持“食品安全标准不是食品安全问题关键”的被调查者认为,食品安全的关键在于“执法”,“只有从严执行标准才能保证人民的身体健康,只有让制假贩假者倾家荡产,才能维护法律尊严”。
中国消费者协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存在着“散”、“乱”、“差”问题,这与国际上的食品安全标准相比存在着滞后性。
“标准严格与否、科学与否、合理与否、安全与否、可靠与否,直接关系到消费者人身安全。制定并且实施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是真正实现源头治理、预防为主的前提条件。”刘俊海说。
来源:法制日报 编辑: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