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 •  旅游|
中国在线>社会
积聚全社会向善的力量 如何看待当前的道德现状
2011-12-02 13:50:19      来源:光明日报

打印文章

道德重建,社会转型的必然

所谓的道德问题并非始于今日,更不是只存在于我们身边。

18世纪工业革命的兴起,使欧美许多国家生产力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另一方面,社会各阶级和阶层也迅速向两极分化,社会矛盾尖锐并出现普遍的道德缺失。面对经济发展空前强盛与繁荣,社会冲突与道德危机却在不断加深的现实,西方国家曾进行了长期的反思与探索。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和人口流动的加快,我国正迅速进入城市化的快车道。农耕社会“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土壤发生变化,但与此相适应现代都市的社会公德、约束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这就容易造成失信、失德高收益却低风险,守护良知却要付出更大的成本等各种不正常现象。

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受到冲击,而新的社会规则又不能及时完善,个人的道德焦虑也因此转变成社会性议题。道德焦虑有两个指向,一是道德滑坡,人人但求自保,出现普遍的社会冷漠;另外就是在新社会环境下,全社会期盼建立新的道德约束和评判机制,重建社会公德良序。

转型期社会需要新的规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道德规范。

在这方面,发达国家更早经历道德危机的时代,有着许多的教训和经验。2004年,美国加州一位叫亚历山德拉的姑娘发生车祸,另一位名叫丽莎的女子将其救出,由于丽莎没有专业施救技能,导致亚历山德拉事后瘫痪。亚历山德拉将丽莎告上法庭,称丽莎救助疏忽导致其瘫痪。最终,法院根据“好心人免责条款”,宣判因救助他人不慎导致其再受伤害应予免责。加州法院判决所依据的这个条款,在美国乃至整个北美地区并不罕见,这种条款被称为“撒玛利亚好人法”。

东方国家新加坡虽然没有“好心人免责条款”,但对于讹诈好心人者,也早有严格规定:被援助者如事后反咬一口,须亲自上门向救助者赔礼道歉,并施以其本人医药费1至3倍的处罚,影响恶劣、行为严重者,则以污蔑罪论处。

失德者不仅要受到舆论谴责,还可能面临法律的制裁,而见义勇为者则有多项免责条款,没有了做好事的后顾之忧。正是这些处理社会关系的法律,为道德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专题
中国入世十周年
入世十周年>> 详细

各地新闻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网络新闻宣传局负责人指出,这种在互联网上编造和传播谣言的行为,不仅违反社会公德,扰乱互联网传播秩序,也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网络运营服务企业要自觉履行法律义务和社会责任,加强信息发布管理,坚决不为虚假信息和谣言提供传播渠道。>> 详细
点击排行
  陈德铭:贸易顺差不是追求目标 看着美元贬值心疼
中国提出参加2020年后气候框架协议5项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