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 •  旅游|
中国在线>社会
厂价与销售价相差悬殊 心脏支架利益链有多长?
2011-11-17 09:22:58      来源:人民日报

打印文章

厂价与销售价相差悬殊 心脏支架利益链有多长?

人民图片

1 我国心脏支架使用比例明显偏高,存在过度使用现象

江苏徐州的范阿姨感觉胸闷难受,到了医院后做了心脏造影检查,医生建议做支架介入治疗。最后,范阿姨心脏被放了两个支架,虽然两个支架光材料费就达到3万元,但刘阿姨一家人都觉得值,因为改善胸闷的效果非常明显。

北京市一家三甲医院的心内科主任告诉记者,我国的心脏支架使用率约为人均1.7个。记者根据这个数字算了一笔账,以公开报道的2009年全年介入治疗手术约23万例计算,一年被植入心脏的支架达到40万个。2010年我国心脏支架的使用数量预计达到50万个。按每个支架1.5万元计算,仅耗材一项花费约75亿元。

治疗冠心病,改善其心脏血管狭窄或堵塞的症状,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搭桥手术、支架介入等3种方法来实现。随着技术的进步,创伤小的支架治疗成为越来越多患者的首选。然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副主任聂晓敏告诉记者,支架介入在短期内能明显改善胸闷、气喘等症状,但是也有适应症,而且远期来看,仍然有发生心血管再狭窄的风险。即便如此,做介入治疗的医院越来越多,很多二级医院也在开展。

据介绍,有些介入治疗的病例完全可以用药物治疗代替,而搭桥手术也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风险那么大。根据国外经验,搭桥手术和支架介入手术应保持合理的比例。相比之下,我国心脏支架使用比例明显偏高,存在过度使用现象。

2 出厂价与患者购入价之间相差六七倍,是正常的

一方面是有的患者支架放入过多,一方面是有的患者想用却买不起。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支架过于昂贵。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董协良在提案里揭露了医疗器械市场上存在的黑幕:“一个国产的心脏支架,出厂价不过3000元,可到了医院便成了2.7万元;一个进口的心脏支架,到岸价不过6000元,到了医院便成了3.8万元。”

事实是否如此?曾在欧美驻中国公司长期从事药品、医疗器械销售工作的陈先生讲述了其中的大体规律。他告诉记者:“心脏支架的出厂价与患者购入价之间相差六七倍,是正常的。”

以范阿姨使用的进口支架为例,医院卖给她的价格约为2万多元,那么销售商的进货价则约为6000元。中间的加价部分,很大比例给了医院和医生,包括回扣、赞助学术会议等。

一般来说,外国公司不会直接把产品从本国卖到中国内地,因为税费等各种成本太高,所以往往先在香港或新加坡等设分公司,再将产品卖到中国内地。由于一个进口支架真正卖到患者手上,需要经过很多环节,所以最终价格内地比香港、台湾贵得多。

国产支架会不会便宜点?据陈先生介绍,心脏支架对企业的研发能力要求非常高,我国企业目前还没能达到如此高的水平,因此,价格稍微便宜些。

记者又找到另一名从事医疗器械销售的何女士继续求证。她说,一般来说,环节越多,价格越高,高值耗材的利润相对来说更高。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专题
拒绝冷漠 传递温暖
拒绝冷漠 传递温暖>> 详细

各地新闻
近日,有人在网络和手机短信中传播一条信息:食用艾滋病人滴过血的食物导致多人感染艾滋病。卫生部新闻办公室称,科学证据表明,艾滋病传播有三种途径,即经血液途径、性途径和母婴途径。>> 详细
点击排行
  教育部:立即排查中小学生幼儿上下学乘车安全情况
商务部:我对外贸易基本实现平衡 指责汇率没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