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地人
心态复杂而纠结
不难发现,针对外地人,本地人和政府怀着的常常是一种纠结心态。
一方面,大量工作是由外地人承担的,除了一些公共服务行业外,除了大量城市必不可少的低端岗位由广大农民工占据,大量高端外地人才同样占据了都市里的重要岗位。不管承不承认,外地人在都市里的地位令人难以忽略。
另一方面,有的本地人怀着某种高姿态,如在公交车上看到不排队的,在商场抢购热潮中看到彻夜排队的,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来上一句:都是外地人干的。不过,他们常常带着些沮丧的心情发现,原来这些移植来的外地人都已有车有房,一些本地人却只能靠拆迁分得房产、靠父母买房,甚至全家挤住在一套小房子里。
怀抱这种纠结心态,本地人一面承认外地人为城市做出了巨大贡献,一面却抱怨外地人抬高了城市房价,给城市添堵。
这种复杂的心态在地方政策上或许也有所反映,常常是一边要破除藩篱,一方面又不断推出各种限制政策。
于是,这些努力打拼的外地人更困惑了:我们离亲别友,在都市里打拼得这么辛苦,为什么还得不到认可?
■ 专家观点
人口流动倒逼公共服务改革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总人口超13.3亿,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超过2.6亿人,比2000年增加了1.1亿人,增长81.03%。这意味着每6个中国人就有1个是流动人口。一方面是各地年轻人源源不断涌入都市,另一方面是都市呼声愈高的资源环境压力以及接纳、服务外来人口政策的摇摆不定。几乎所有大城市面对如何完成发展腾飞期对外来人口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目前都在艰难解题中。
专家指出,摆在2.6亿流动人口面前最现实的问题就是,如何突破户籍障碍,让他们平等地享有社会公共服务。不可否认,眼下已有城市部分放开了对流动人口的户籍限制,流动人口遭遇城市制度性拦截的阻力正在逐渐减小。但现实问题是,2.6亿的庞大群体,仅靠这些零星的制度“发放”远远不够,而必须上升到社会管理服务的综合改革层次,把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纳入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记者叶晓楠)
外来人口不是城市的累赘
闲翻历史,我发现一个现象,有了城市,人类才走向成熟和文明的相对高级阶段。早期人类渔猎生活,逐水草丰美、动物繁盛处食居,形成村落,后为集镇,外来人口增加,遂为城市。有了更广阔的需求,不同民族、不同类型人之间的文化信息碰撞、沟通与交流,才华与能力通过建筑、科学、哲学和文学艺术得到最充分的表达,城市促进人类文明取得辉煌成就。3000多年前的希腊、罗马城邦,夏商周时的诸侯国也是城邦。尤其是中国古代繁荣的城市,必然文明昌盛,秦时咸阳,汉时西安,唐时洛阳,北宋开封,南宋杭州,六朝南京,明清北京,莫不如此。
城市的高速发展、良好就业环境和海纳百川的胸怀,吸引着数以百万计的外来人口,城市由有户口的“土著”居民和外来人口共同建设而繁荣,尤其是近年来涌入城市的外来者,部分以文凭、能力融入城市,成为“有本”一员,多数人从事粗笨重活,他们踏实肯干,不惜汗水,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心血和智慧,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出巨大效益。他们是城市的脚手架、美容师、建设者,是城市前进不可缺少的力量,以至我们今天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他们日夜辛勤服务,我们的生活、工厂及城市将如何运行。
视外来人口为城市的累赘,是一种偏见和短视。“以人为本”、“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公民享有平等的权利是基本的公平正义。道理很浅显:一是上溯八辈,谁人不是移民?二是人不仅是资源的消耗者,更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城市的欣欣向荣,是由移民共同辛勤创造的。
当然,如果城市人口规模过速膨胀,会在住房、交通、就医、教育、治安等方面给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带来压力,但这绝不能作为歧视外来人口的理由,否则,我们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干什么?
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大规模城镇化带来的庞大市场需求,是中国经济让很多国家艳羡的独特优势。具科学发展观的城市管理者,应感念外来人口为城市做出的贡献,摒弃狭隘的观念,以包容的胸怀,友爱的心态,一视同仁地对待他们。
而外来人口在为城市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理所应当获得关爱和回报,如尊重他们的劳动、理解他们的奉献、善待他们的诉求、保障他们的权益。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邓京荆